深入揭示环境变化过程中林木生理及其生态水文效应,对于改善森林群落结构、增强森林水文调节能力及提升综合生态防护功能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主要采用了野外定位观测、盆栽控制实验、数量模型模拟、实地勘察和文献综述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分析了典型林木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其对复杂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土壤呼吸动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降雨
森林固碳和生态演替的相关研究对于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复杂影响、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均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主要采用分层切割法、抽样全挖法及数学建模模拟等植物生长分析方法确定了林木生物量;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样方分析、正交分析、NMDS排序技术、分子生物学、数
《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效应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云南桉树引种区为例》从桉树人工林引种这一角度,以云南省21世纪以来,桉树人工林引种面积*多*集中的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和孟连县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分析土壤质量、植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利用西南桦进行人工造林,可以很快地实现生物量积累、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恢复,对我国当前大规模开展的低产低效林改造具有重要运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本书以西南桦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并以地带性植被山地雨林和西南桦天然林作对照,使用野外样方调查、室内理化分析和数学统计等方法,从群落学特征、土壤理化性状、群落生物量与初级生产
中国棕榈藤手册(英文版)
本书共分十九章,分别从自然地理概况、科学考察简史、大型真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植被、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社会经济状况、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评价、管理建议对草坡物种多样性进行介绍。
本书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针对当前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全国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调查资料,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全组分(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碳库现状,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及潜力。
《森林遗传学》不仅系统介绍了森林遗传学原理与林木改良方法,同时,还吸收了林木基因组学、林木分子育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成果。全书共20章,第1章介绍森林遗传学的概念、范畴、历史和重要性,第2~6章概括介绍森林遗传学的基本原理,第7~10章介绍林木的遗传变异和基因保存策略,第11~1
本书根据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等不同恢复阶段次生林的调查研究数据,主要介绍了亚热带次生林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植物多样性维持机理。建立了亚热带主要树种林木生物量的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比较了次生林的土壤特性差异,分析了土壤养分空间异质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组依托其中“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这一课题编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BR》本书是丛书的一个分册,根据全国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收集到的国内已发表的生物量方程进行赋值,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