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评论》创办于2008年,是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近代法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法律史学研究集刊。每年出版两卷,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集刊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视角独特,方法新颖,理论前沿,对探寻历史上真正的中国法及其转型将有重要意义,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本卷收录27篇文章,设“中华法
在票据市场,以融资为目的而签发、背书转让的票据越来越多,相反,传统的以支付为目的的票据正在逐渐减少,但我国法律对融资性票据的流转方式关注较少。 本书稿从融资性票据的概念厘定着手,分析其与传统票据的区别与关联性,确定其在票据法中的地位,阐述融资性票据入法的市场基础和理论基础,重点研究了融资性票据的发行制度和流转制度,分析
本书着重围绕普通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人高考等四种国家教育考试形式,以相关专题展开论述,具体分为五个专题:专题一为1977年以来我国高考政策变迁研究,专题二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化研究,专题三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优化研究,专题四为成人高考制度变迁研究,专题五为国家教育考试治理中的依法行政实证研究。
本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是尝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运用在能源安全领域所作的学术创新。它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转型革命的新型空间政治历史背景,从法哲学本体论层面展开价值论—关系论—方法论范畴思辨,在法理学应用论层面设计出“能源合作环境—能源投资—能源货物贸易—能源服务贸
本书在以逻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视域下分析和揭示了彝族经典文献《苏巨黎咪》的彝族传统思维和特征,结合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提炼了彝族传统思维的深刻内涵,探寻了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分析了彝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其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转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
《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五)》是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于2019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刑法学术研讨会上中德双方同行的主旨报告、单元报告与单元评议的合集。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来自中德等国的刑法学者分别就“犯罪参与模式”“间接正犯”“中立帮助行为
实质犯罪论(第二版)(中国当代青年法学家文库·实质刑法系列)
本书在社会学范畴的认同理论基础上,以制度认同为核心概念,以司法的社会认同要素为分析框架,将中国司法置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结合司法公信力普遍失落的现实,论证司法社会认同机制正在经历的变迁。本书从普遍性角度提炼司法认同的一般规律,同时立足社会特殊群体,分析影响其司法认同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反思当下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深
本书是在总结高职高专经济法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培养实用型人才需要而编写的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材。本书以我国新的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分别介绍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民法典中的合同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专利法、商标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
本书对民法总论相关知识、原理进行体系化阐述。全书分为六编。第一编“民法导论”,具体包括民法概念论(作为私法的民法、民法的若干核心概念)、民法体系论(外部体系、内部体系)、民法方法论(民法的法源、解释、续造、案例处理方法)。第二编以下为本论,以私权为逻辑主线阐述民法一般原理。第二编“权利主体”,具体阐述了自然人、法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