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极为重要的中文媒体《澳门日报》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副刊文学的研究,折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澳门文学迎接历史语境转换的复杂过程,追踪文学创作实绩、创作与批评观念因革、文坛秩序重组的基本状况,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澳门生存命运的重新书写。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写出作者对日常工作、管理、旅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文字朴实、寓意深邃;情感真切、观察敏锐;画面丰富、眼光独特。寓深于浅,举重若轻,又不失幽默。读完之后,相信读者能够对管理和生活均有更透彻的理解。
《中国古典文心》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问与人生的巅峰之作,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精准详实地记录,并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这部著作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学问与人生融会贯通,把人生、文章融为一体,把学文与学道、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高度,使读者不仅在学问、写作、知识等方面得到启示,也可以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到裨益。它是
作为一个自省意识明确的诗人,作者写下这些"只言片语",这些书信日志、笔记漫录,意在观察自己写作的出发、进程、理想和困扰,以及因之而来的对诗人之病理和伦理的分析。虽然作者声称,"并未刻意营建所谓的写作诗学",但书中文字,在在指向对写作行为及结果的观察、反省。全书分为言辞、诗话、随笔、阅读等五个部分。
《堂·吉诃德的幽灵》既有对现代汉语诗歌本身境遇的反思,如《诗歌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诗的虚构、本质与策略》等,也有对自我写作的反省,如《我的诗歌选择》,另外,不可避免的就是,对世界诗歌的关注也构成作者写作的一个重要向度,如《但丁的奇异旅行》、《米沃什诗中的时间与拯救》等。
《俄尔甫斯回头》收入了诗人近年所作的重要的诗歌评论文章和访谈,主要是关于中外现当代诗歌的诗学问题,它们共同组成了作者之阅读与写作的思想图景。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诗论--探讨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细读若干诗歌文本;阅读随笔--通过对国外诗人与作家的阅读,建构个人的精神视野;访谈--通过问答,呈现诗歌的生态及语境。
问学鸿爪拾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赏析。
中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型作家梁晓声在他的思想随笔精华集《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中,把他从生活中感悟到的经验用理性去审视,再用他从人生阅历中发展出来的知识浸透到精神层面,为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一种认知当下的方法,以便能够切实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他解读中国现实中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各个热点,提出应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路
书名虽为《20世纪德国文学思想论稿》,但并非应有尽有,大部分章节涉及20世纪德国美学思想。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德国“文学社会学”思想,主要介绍了卢卡契、豪泽尔、阿多诺、本雅明的美学和艺术思想;第二部分探讨“接受理论”,即联邦德国的“接受美学”和民主德国的“接受理论”;第三部分研究德国著名作家的美学思想,如托马
蒲宁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大部分已被译介给中国读者,但在各类学术期刊和外国文学教科书中对他的介绍及其作品的解读却并不全面系统。本书能够为国内的俄罗斯文学研究、特别是蒲宁研究起到促进作用,为蒲宁的中国读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