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卷,一卷为《严重濒危呼玛鄂伦春语语法形态研究》,对严重濒危的呼玛地区鄂伦春语口语名词类词的数、格、领属、级形态变化语法现象,以及动词类词的态、体、式、时、人称和形动、副动、助动等形态变化语法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一卷为《严重濒危得力其尔鄂温克语研究》,分析了得力其尔鄂温克语严重濒危情况、语音结构系统、语用环
本书分为两卷,《严重濒危鄂伦春语词汇系统》对严重濒危的黑龙江地区鄂伦春语有史以来的相关调研情况及其有关成果做了全面阐述,系统分析了黑龙江地区鄂伦春语语音系统,包括元音、辅音、复元音、复辅音、叠辅音现象等;《严重濒危赫哲语词汇系统》阐述了有史以来的赫哲语研究状况及其科研成果,分析了词汇构成特点,不同词的用法,分析了赫哲语
纳西东巴文被认为是文字活化石,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经书存世有限。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藏纳西东巴经598卷是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于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云南纳西地区收集的,是存世纳西东巴经书中的精品。这些经书的整理出版对全面整理流失海外的东巴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对哈佛藏598卷纳西东巴经进行刊布和释读,采用古籍整理的
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东乡族群众的交流语言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乡语的使用人口、使用范围都在逐渐缩小,其语用功能也在同步衰退,濒危语言特征已显露,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加以挖掘、记录和保护。有鉴于此,本书基于东乡语使用状况的调查,以及对相关东乡族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征集,
在历史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蒙古语阿拉善话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征,其发音既有蒙古语的共性特征,也表现出特有的个体特征。《BR》本书基于对语音多模态研究及蒙古语语音声学和生理研究现状的概述,通过语音信号、EGG信号和EPG信号,探讨、分析了蒙古语阿拉善话元音和辅音的声学特征、松紧元音的嗓音特征及浊辅音的嗓音特征,以及
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用声学语音学和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维吾尔语元音、辅音等音段特征和词重音等超音段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系统地定量和定性分析。描写每一个音段的实际音值及其在声学空间中的分布格局和分布特点以及在语流中的存在模式和音系特点,探讨语音四要素与维吾尔语词重音性质之
本书首先厘定三语教育的背景和概念,梳理了国内外藏汉英三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德、法、美、日、新加坡等国多语教育政策与外语教育发展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西藏、甘肃甘南、四川阿坝、青海等地藏汉英三育教育的实践形态。基于三语教育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藏族地区三育教育现状、三语生态认知、三语语言态度、三语语言能力、三语教
《达斡尔语音系实验研究》基于结构主义音系学理论,使用声学分析方法,描写达斡尔语布特哈方言音系,提出以下观点:1.达斡尔语短元音[e]无音位地位,是音位/i/的变体。2.可用12个区别特征来区分达斡尔语10个元音音位和41个辅音音位。3.达斡尔语有音高重音,出现在词尾音节上,表现为单词基频的显著提升后显著下降。达斡尔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