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刊以考古学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协作,主要围绕中国文明起源,涵盖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及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章,介绍国内外早期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起源研究的相关内容。刊物将面向考古、文博单位的从业人员。围绕着早期中国,值得探索的重大问题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以考古学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多学科协作。
中国史前岩画是人类最古老的并具有世界性的原始视觉语言。《中国史前岩画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通过对史前岩画的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发掘了中国史前岩画具有以线造型、以形写神、以图显意、以意呈象等审美特征。这些特征凝聚了史前先民内心对物象的感物动情、神合体道的审美意识,他们将这类被物化的形式以一种最简约的审美形式呈现出来,更加凸
《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原每年出版一集,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出版两集,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实验考古的报告和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论作。自2017年《考古学集刊》第20集开始进入我社出版,本书稿为第28集。本集共收录9篇文章,内容包括考古调
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于1972年,50年的发展历程蕴涵了几代学者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在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之际,本书编辑组收录了50余篇来自任教老师和校友的采访稿件和回忆文章,回顾了刘敦愿、蔡凤书、李肇年先生等前辈创建专业的点滴过往,回忆了几代学人走上考古之路的校园生活与田野经历,并寄语于后生。温故而
本书是在《天津考古四十年资料汇编(1956~1996)》基础上,对天津地区1997~2020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考古资料的汇编。本书共收录考古综述、考古报告、考古发现等各类文献资料36篇,并附有天津地区1994年以来的考古工作年鉴以供参考。本书图文并茂,系统地梳理汇总了这一时期内正式发表的天津考古文献,旨在为天津考古及相
《西部考古》(第24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2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书通过对整个长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背景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群传统认识的新的解释体系,核心突出、相互关联,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个案。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6辑,收录了14篇研究论文、5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考古调查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洛阳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500余年。洛阳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伊、洛、瀍、涧等大小河流贯穿其间。自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
合浦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本书通过对合浦汉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区科学分期标准,并结合相关的城址,探讨其与墓葬的聚落共存关系,为阐述汉代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复原合浦乃至岭南的汉代社会奠定了研究基础。本书是系统整理的合浦汉墓研究成果,对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