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湟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规律揭示、数值模拟、方法创建、技术集成等多种研究手段,开展了湟水流域多水源空间均衡配置研究,解决了引黄济宁工程规模优化和引大济湟工程运用等重大技术问题。同时,深化了对湟水河谷生态演变规律的认知,构建了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优化格局,创立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水动力学-栖息地模型的河
本书对生态河道堤防以及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如生态水利设计与应急技术、利用植物进行河道治理的技术、堤坝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等等。此外,本书还以长江为例,分析了河流河道治理中的生态问题及解决对策。从一定程度上讲,本书对河道堤防建设的生态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书论述全面、语言严谨、逻辑清晰。
受三峡水库及长江上游其他干支流水库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三峡大坝出库的水沙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径流过程有所坦化,洪峰流量削减明显,枯水期流量增加显著,下泄的泥沙量减幅超过90%。这些变化影响长江中下游弯曲分汊河道的演变过程,进而可能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航道安全、岸线利用与保护等产生影响。《三峡水库下游弯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发表的关于黄河水沙调控与河道生态治理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经分类汇集,汇编成书。内容包括黄河水沙特性研究、水库异重流研究、三门峡水库运用与潼关高程研究、水沙调控研究、黄河下游生态治理
本书系统介绍作者在严酷服役环境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严酷服役环境下水工混凝土的抗冻、抗硫酸盐侵蚀、抗碳化、抗紫外线侵蚀、抗氯离子侵蚀等耐久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劣化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多重环境条件下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劣化损伤特征,不同环境条件下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预
本书首先研究了土石堤坝隐患三维电场分布规律及渗流场演变过程的三维电场变化规律,然后从土石堤坝检测电阻率图像入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将土石堤坝渗漏监测的海量图片进行隐患自动筛选,采取电阻率图像对比技术,获取了对比电阻率图像中隐患体色素阈值的变化率,结合土石堤坝饱和渗透破坏的电阻率变化率,给出了基于土石堤坝三维电场分布
本书在集成黑河流域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蓝绿水-虚拟水转化理论,综合运用野外调查、实验观测、统计数据、水文模拟和投入产出经济模型等多种手段,形成蓝绿水-虚拟水转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在野外调查和实验观测数据基础上,利用水文模型模拟黑河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及转化规律;结合统计数据、水文模型和投入产出经济模型,构建水
水资源问题是广受关注的世界性难题。本书对世界主要地区的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梳理,并以合理高效用水、节约水资源为目标,把包含了直接和间接用水的“虚拟水”概念引入产业用水分析,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实证案例。本书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部门的直接和间接用水进行了准确的计算,挖掘了各种用水类型的
本书以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为典型案例,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和计算机等学科为依托,综合运用“3S”技术,对城市不透水面的提取方法以及城市不透水面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书还选取了典型研究区,进一步研究了城市地表组成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以黄河下游为重点,总结黄河河道整治的实践经验。介绍黄河下游地质、古地理环境,早期黄河、黄淮海平原古水系变化,历史上的决口、改道及河道变迁,洪水灾害,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黄河来水来沙概况;汇集河势演变资料,分析不同河段的河势演变过程,研究河势演变规律及畸形河势;概述河道演变的基本特点,记述不同时段、不同河段的河道冲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