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号营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由生计教育、礼制教育、习俗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进行整体性考察,论述了这一教育体系得以建构并延续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提出了“文化襁褓”和“村社教育”概念,试图发现屯堡村落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和在城乡互动中实现转型发展与振兴的内生性资源。并从横向角度与泥河沟
本书选取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村作为“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的研究对象,不仅有意于发掘一个地处西部的传统村落“因文而名、因文而兴、因文而荣”的历史变迁,追寻乡村文化发展印迹、展现群众文化活动魅力,更有心于探究典型村落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坚守文化自信,揭示其何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乡村文化协调共进,为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特别是乡村
本书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体系建设研究(2014YBGL135)、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重庆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模式研究、重庆市教委科技软科学项目供给侧视域下重庆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研究(KJ1604203)阶段成果之一。主要针对目前国家养老形势严峻、养老资源分散
作者在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活状况30多年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研究重点,将武汉市的多次大型调查和全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为依据,总结这30多年来老年人总体状况及特点,比较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人养老模式的变迁,揭示这种变迁后面的推力。在这些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作些预判,提出政府、社会、家庭、个
本书以滇黔桂三省区6所大学的303名东盟留学生为研究样本,开展东盟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适应程度和就业创业意愿问卷调查与主题访谈。书中在归纳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东盟留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环境、东盟国家支持本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业态度与政策、中国吸引东盟留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其意愿形成的
本书主要聚焦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新型社区的治理问题。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背景,探查在村改居拆迁安置土地整理等具体政策规划下,村庄社区是如何整体蜕变为新型社区的,社区建成后居民的整体满意状态如何,面临着哪些公共治理的新问题及难点问题,社区组织、基层政府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这些应对策略是如何通过组织路径实现的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评价与改进研究”(11GL055)研究成果。本书系统阐释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理论及内涵,构建了基于需求方和供给方相容条件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双层效率”评估模型,实证分析了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双层效率”及影响因素,揭示了西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双层效率”系统的功能
《大都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是问题研究,所论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而非面面俱到。在详述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共分城乡结合部违法建设防治与合法租赁公寓建设、居住设施及环境、居住特征及问题、出租房管理以及居住因素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及市民化的影响五个专题进行探讨。在每个专题研究中,同样重视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
如何评价政府绩效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课题。本书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建立政策绩效评价模型,重点对北京市文化消费促进政策的绩效进行分析评价;该评价工具从政策质量、政策服务质量、政策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对北京市文化消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以此检验我们所制定的文化消费政策是否实现或达到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和预期效果。
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集中居住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从农民的视角出发,将农民这一主体从国家主导的农民集中居住实践过程凸显出来,因为他们作为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者,在历经巨大转变之后,他们的感受和主观体验是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