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编号:13BJY117)一次性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结题的最终研究成果(结题证书号:20183908)。本书按照“对比借鉴—理论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政策措施”的总体思路展开,在界定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实现机制的基础上,不仅论述了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
为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对接,全面和前瞻性把握东南亚十国的农业发展趋向,本书总结了东南亚十国近年的农业发展概况、农业规划政策,从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发展问题的角度对各国农业政策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本书以农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宏观政策的框架,融入各国**发布的官方农业规划战略、各国际组织研究报告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书中不仅细致地研究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探寻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土地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联系,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充分占
《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依据农产品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编写。教材涵盖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导论,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初级农产品安全及质量控制,安全农产品生产与认证,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农产品、食品可追溯体系,安全农产品
本书以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为主线,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从产业层面和地域层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整理,总结其经验做法,从理论高度梳理出部分创新性观点。产业层面,从高效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现代服务业三个方面梳理河南省的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模式。地域层面,从丘陵山区全域旅游、平原农区规模化种植、传统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梳理河南
针对当前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区域协调和统筹,导致土地资源空间配置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等现实问题,亟需开展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管控方法研究。本书通过对京津冀土地利用演变过程和规律诊断分析,以及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土地利用比较研究,建立京津冀土地优化利用的指标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研究
本书以潮镇的家纺产业为例,分析了潮镇的特殊工业化历程和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实践样态。潮镇的工业化离不开一种源于乡土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我国乡村工业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在不同区域都呈现极强的韧性和活力。本书还吸纳了与潮镇形成呼应的三个典型案例——浙江省L市的来料加工、石家庄市域的乡村产业体系以及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如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起来?如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在哪些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领衔撰著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书聚焦上述问题,从新型农业经
“藏粮于地”休耕战略的实施是巩固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本书在福利经济学框架下,对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休耕政策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设计选择试验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量化休耕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多维影响,以利于指导具体的休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