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
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数学是严谨的,艺术是浪漫的。把数学与艺术联系起来,看似天方夜谭,其实不然。当数学遇到艺术,会有怎样让人惊喜的发现?《数学家的艺术生活》汇集了多位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数学家,包括国际数学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阿贝尔奖”得主、欧美国家科学院院士等对于艺术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我们展
《重释内亚史》以作者多年来对内亚史研究的心得为主,对世界著名内亚史研究学者波西和傅礼初、丹尼斯·赛诺等的论著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书,并对具体的内亚史问题进行解读。本书从伯希和、丹尼斯·赛诺、傅礼初、乌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学者入手,分别评述他们的内亚研究成果、方法及影响,梳理内亚研究的脉络。
《狂欢与日常》从中华帝国晚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索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10余年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基层社会历史的初步结果,分概说、地域研究、个案研究三个部分,并附有关理论、方法论的探讨。全书内容恰如其名“狂欢与日常”,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
《保罗·尼采:核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缔造者》着重揭示美国冷战战略与政策的设计者保罗·尼采的重要思想及其在决策机制和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该书发掘新史料,有助于冷战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对相关人士均有启迪和启发。
本书是资深澳门史学者黄鸿钊三十年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其对澳门发展历程的梳理,内容涉及澳门的发展历史、葡萄牙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及其对澳门主权的干涉、葡萄牙对澳门的占领、澳门海外贸易的发展、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中葡交往和澳门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作者也介绍了澳门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及成果,并分析了澳门
《润物无声——人文中国十三讲》从文学艺术、文化历史、新闻传播等专业课程中提炼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有效教学载体,从文化、历史、伦理等视角切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今中国文化的活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读者进行理想、信念等精神指引,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
本著作在搜集、整理传世文献中有关北京古地名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玺印、封泥、兵器刻辞、货币文字、简牍文字及碑刻文字等各种考古出土及传世古文字资料中北京前都时代地名或与北京有关的地名。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通过后,拟定的“阿拉伯国”未能建立。1993年中东和平进程启动后,巴勒斯坦通过与以色列和谈,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了民族权力机构进行自治,并陆续收回了约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本书深入介绍了巴勒斯坦的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中国家印尼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我国新时期外交战略的重要一部分。而“一带一路”的推进,使得有必要更加系统和全面地了解印尼。本书从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科技与体育等领域对2016-2017年印尼国情做全方面的透视。在政治方面,本书将重点分析印尼政党政治、人权发展等,以反映最近的印尼政治生态。在外交方面,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