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是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忠县邓家沱遗址与渔洞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上编邓家沱遗址报告了一批新石器、商周、秦汉、六朝、唐宋、明清等时期的考古资料;下编渔洞墓群报告了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资料。丰富的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对研究本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性质、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提供
塔虎城吉林省境内保存*为完好的一处金元时期的城址。200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长(春)白(城)公路改建工程,对塔虎城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城内发掘总面积约3170平方米;此外还对南门址进行了解剖发掘。本报告分为概述、探方分布与地层堆积、主要遗迹、出土遗物、相关问题研究、结语六个部分,对塔虎城2000年考古发掘所获遗
2012年8月~2013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海淀中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明代墓葬32座,清代墓葬86座和清代窑址7座,以及年代不详墓葬22座,其中包括迁葬墓1座,火葬墓1座。明代、清代墓葬及清代窑址都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保存较差,出土随葬品也比较简陋。墓葬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瓷器、玉器、料器、骨器、玻璃器、金器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的自述,讲述了他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个人经历,重点回顾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学术经历及其成果,他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对于改革开放时期理论的创新,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在学界和实践层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看来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改革与
本书搜集陕西地区各类方志、石刻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陕西孔庙遗存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研究,通过对陕西各地孔庙遗存实例的分析,透视陕西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探讨儒家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归纳出陕西孔庙历史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同时,还将孔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进行研究,挖掘这一传统
《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结合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新疆天山的科学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新疆天山的自然地理、生物生态、自然景观、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旅游开发、保护管理等,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专著。
艾奇逊曾是美国对外政策权势集团的关键人物,他和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一起缔造了美利坚“帝国”大厦的地基。《艾奇逊:美利坚“帝国大厦”的初代建筑师》主要关注艾奇逊作为战略家的一面,依靠美国外交档案,着重描绘其建立美国实力优势的“帝国”缔造战略。艾奇逊的战略思想中的两个核心部分对对美利坚“帝国”的建立贡献巨大:一是推动战
中国玉器概论
辉县路固汉墓群,是配合南水北调发掘的一处自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晚期的汉代墓地。共清理两汉时期墓葬140余座,出土铜镜100多面,其他铁器、银器、陶器、玉器等3000余件。这批资料,均有明确的考古背景,如出土环境、出土地点、共存遗物等,是不可多得的一批汉代墓葬资料。对这批汉墓资料的整理研究,可对豫北地区汉代墓葬制度研究提供重
《学海兰舟——冯士筰院士从教五十五周年》以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冯士筰院士求学成长、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及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学海兰舟——冯士筰院士从教五十五周年》收录了冯先生对海洋科学教育的认识,以及合作者和学生们撰写的随想和感悟,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冯先生的教学思想、人才培养理念、学术成就与性格特点。《学海兰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