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历史上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本院不仅成为完全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特别是进行学术整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调查研究计划。这一计划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其中,中国农村调查是基础性工程。从2015年开始出版的《中国农村调查》便是其主要成果。学术研究是一个代际接力、不
为倡导和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到现实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描述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16年11月,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会同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腾讯网联合发起首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学术原创性检测等环节,最终产生首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一等奖3篇
《社会建设研究(第7辑)》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在校博士生团队编辑出版。该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的机会获得受到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的制约。《农民工机会公平问题研究:基于制度正义的视域》认为,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目标是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不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农民工机会公平问题研究
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与之相伴的另一规模巨大的随迁儿童群体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随迁儿童是指跟随其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随着我国随迁儿童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这一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较集中在
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救助管理站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为实践研究的场域,对流浪儿童的基本概念、特征、救助模式进行了介绍,按照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并结合工作实践中救助的流浪儿童群体,对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生命教育模式建构及其实践过程、技巧进行了探究,帮助流浪儿童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存在的价值,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
在游牧区定居化进程中,川西北算是一个典型。游牧时间长,区域广,涉及行政区域多,人数众。定居意义重大,政府投入大,进程快,遗留问题多。这些特点决定了定居化的复杂性、阶段性和反复性。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定居的几个内核问题是影响定居的根本所在:草地生产与生活,教育与卫生及其相关问题,农牧民晚生代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职
为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行为动力,并据此设置优化的激励措施,更有效地培育公共服务动机,本书梳理了近年来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主要成果,深入探索了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和培育。测量部分做了概念建构、文化本位和内隐方式三个方面的扩展研究,并据此探索了公共服务动机与满意度的关系。培育研究探讨了公共服务动机培育的信仰基础、本土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我国第一批举办社会工作硕士教育院校之一,从2010年招生以来,立足探索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积极培养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已经培养出293名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实习是每个研究生必修课,本科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为600小时及以上,其他学生为800小时及以上。每个学生毕业时,平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