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是作者撰写并在社会媒体上公开发表的部分评论。这些评论或长或短,基本都是围绕教育、绿色话题展开的。内容包括:大学是自强人生的开始、学生不仅需要两堂课、校庆后有作为更重要等。
瑙鲁位于南太平洋,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国陆地面积21平方千米,划分为14个行政区。瑙鲁不设首都,行政管理机构位于亚伦区。20世纪中后期,瑙鲁依靠开采磷酸盐矿成为南太平洋地区富有的岛国。进入21世纪以来,磷酸盐矿储量日益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本书全面介绍了瑙鲁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
法国汉学家劳格文教授连续四十年调查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以地处福建、江西和广东的客家聚居区为个案,与中国地方合作者共同努力,开展中国传统地方社会文化调查。这场调查经历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城镇化、中国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巨大变迁与全球化的外来冲击,劳格文教授等抢救了客家地方文化资料,取得了一套中外对话的重要成果。四十年,一万
本书比较和考察了中国之外世界各地的史学观念和实践,讨论了从古至今的史学家及其作品,其宗旨是揭示各地历史书写传统的形成及其在近现代的转变,指出当今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化和趋势。通过梳理和叙述历史学的演化历程,作者希望为国内的史学史课程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简明扼要、内容及时的相关读物。本书侧重解答如下的问题:历史学家
一本书读懂华夏古建筑!中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很高的审美价值。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建筑理念、结构体系和风格特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哲学观念和艺术水平。全书对中国古建筑的样式、形制、美学风格等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讲解,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激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引领
任鸿隽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任鸿隽在民国年间是中国教育界、科学界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本书的创新之处,一是以时间以轴,比较完整全面地梳理了任鸿隽一生的重要活动;二是探讨了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以及任鸿隽在这一重大思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认为任鸿隽对这一思潮的形成起到了发起人和组织者的作用,并在此基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
本书运用多学科理论,将贵州彝族土司余氏家族作为重点考察对象,详论该家族的源流、联姻、境遇、家学渊源、文学创作、文化转型与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而剖析了“大屯文化现象”,并择要述及北方文化圈与南方文化圈其他几个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
本书从四个方面对20世纪的18位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规范思想、欧美的权力与政治观念、冷战冲突分析和世界秩序论。作者有丰富的教学和写作经验,又与这些思想大师中的许多人有私人交往,这使得本书极具可读性和可信性,既是国际关系理论初学者的入门书,又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和
国粹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生价值、生活理念,它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精神、思想方面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而这种贡献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并一直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展的。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它以优美的散文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往事,通过对先祖、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