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1997年至2007年期间所发掘的辽、金、清墓葬成果的全面报道。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
本书收录了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岩画,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涵盖了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岩画;中卷主要为翁牛特旗岩画;下卷主要为克什克腾旗、红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敖汉旗等岩画。书中的图片、数据等内容均来自田野调查,其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为研究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
本书解读了70余处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遗迹,剖析了490多幅岩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岩画遗产的研究及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专著。从钱币的产生、范铸工艺的应用与传承到铸钱工艺自成体系的发展演进,都有专业的、学术的论述与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本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发展方向,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就铸钱领域的两大技术发明——叠铸和翻砂工艺作了专门的论证。此外,本书还首次将铸钱工艺
本书收录了260多面历史时期的铜镜,均出土于徐州地区的墓葬和窖穴,尤其是汉代的王陵,文物规格较高且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徐州地区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其汉代文化更是典型代表,汉代墓葬十分丰富。正因如此,徐州铜镜在形制、纹饰及铸造工艺上,既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独特风韵。基于目前可以搜集
2017~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的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两国学者对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BR》本书分别报告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调查成果,M189和M10两座
本书是“蒙华铁路”湖北段文物保护项目——荆门新宏与余湾楚墓的发掘报告,逐一详细公布了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楚墓65座,其中新宏墓地战国中晚期墓葬8座,余湾墓地春秋至战国时期墓葬57座。荆门地区中小型楚墓过往发现不多,该批墓葬的发现,为汉水中游地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是重庆市开州区余家坝墓地的发掘报告。报告在介绍余家坝墓地发掘过程的基础上,以墓葬为基本单位,全面、系统地公布了战国时期257座墓葬的全部发掘成果,为研究重庆市乃至整个长江三峡地区的巴人和巴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此外,报告还收录了几篇关于余家坝墓地出土青铜兵器的检测、分析和研究报告。
海龙囤,又名龙岩新城、龙岩囤或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播州之役,是杨氏治下的播州最负盛名的羁縻·土司城堡。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海龙囤2012~2014年度考古发掘研究报告,对海龙囤相关遗存进行了全面介绍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