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多年来关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形成与固定系统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凝练与总结。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根系和枯落物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土壤有机碳形成机制、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机制、植被-土壤-根系各界面土壤碳形态及其转移特征、土壤微生物碳泵参与
本书系统介绍土壤学学科领域范畴内研究内容的专业基础知识,将运用土壤学、生物学、化学和环境学等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阐述土壤中由土壤生物、有机质、矿物等关键土壤活性组分调控下的碳、氮、硫、磷等关键元素及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与理论。全书共九章,可以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的需求,帮助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掌
本书是在山东省招远县试点的基础上,依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编写而成,并作为烟台各县、市、区开展土壤普查的技术指导工具书。全书包含土壤普查文件与方案、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土壤普查工作底图制作与样点布设技术规范、土壤类型图编制技术规范、土壤普查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土壤样品制备与检测技术规范、土壤普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本书根据环境监测相关国家标准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结合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和评价的操作技能。本书可作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农业环境技术等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
砷是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的类金属元素。本书基于我国农田砷污染现状,从降低农田砷活性、减少作物砷吸收和转运、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我国农田土壤中砷的基本状况、土壤对砷的吸附解吸与固定、外源砷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水分状况对土壤中砷有效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客土改良、施用钝化剂、应
土壤中蕴育了大量的生命有机体,这些生命有机体及其环境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之间的互作,以及土壤和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传递和流动,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地下网络和生态过程。本书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植物与土壤生物(动物和微生物)、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土壤动物与动物、植物根系与根系、土壤微生物与微生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资料,结合室内统计、分析、论证和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本书通过对祁连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壤碳氮变化规律及其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泛河西地区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泛河西地区山区森林草地、平原人工绿洲和荒漠天然绿洲土壤水盐动态规律时空尺度的
本书主要讲述环境土壤物理HYDRUS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步骤。全书三篇13章,第一篇介绍HYDRUS和土壤物理基础理论,共5章,主要包括HYDRUS模型的基本概况、模型涉及的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和热量传输的基本原理;第二篇介绍HYDRUS-1D模型,共3章,主要叙述如何在1D模式下建立水流模型、溶质运移
本书系统论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和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并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第一,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探明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与危害,阐明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第二,研究了原生坡面、扰动坡面、土质道路、弃土体、弃渣体和煤矸石堆积体等不同下垫面径流产沙特征及土壤侵
本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以燕山期古太平洋、蒙古-鄂霍次克洋和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三大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汇聚的视角,研究了古太平洋俯冲增生陆缘带、蒙古-鄂霍次克洋俯冲-碰撞造山带和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带关键地区岩浆与成矿作用的期次、空间分布规律、物质来源及其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