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20FWWB014)的最终成果。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
何为现代国家之正途?关于这一话题的纷争与沉默,牵动当今世界格局,影响每一个人。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多元解读,反映出关于中国社会现代性方案的多元想象。不同想象间的张力,演化为围绕法国文学展开的论争。本书以1917—193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中的法国文学论争为主轴,借助论争中的关键词,重构法国文学在1917—1937年中国的接
创作始于1950年的莱辛,她关于身份的书写不仅体现了文学中身份书写的时代特征,如对于身份间性的书写,以及身份话语建构性的体认;而且还充分关注到时代语境中的热点问题:如后殖民身份建构、女性身份政治问题、边缘人身份书写等等。就莱辛书写身份的基本策略来说,她同样带着现代及后现代文学对于形式探索的理论自觉,如空间叙事、身体叙事
在1895年的巴黎,“间谍”德雷福斯被判犯有叛国罪,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夺军衔,并要被终身监禁在魔鬼岛。心怀壮志的军官乔治·皮卡尔是见证者之一,也像绝大多数法国人那样坚信身为犹太人的德雷福斯罪有应得。但在被提拔为反间谍处负责人后,皮卡尔发现有证据表明,法国军队中依然有一个间谍在兴风作浪。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使恶毒的谎言浮出
威廉·达尔林普尔沿着古代拜占庭帝国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东地区,探访中东基督教世界仍存或已成废墟的基督教堂、修道院乃至洞穴和石柱,偶遇或者专门拜访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对历史的回溯,展现了旅途中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元的文化及悠久的历史,亦呈现了复杂的教派矛盾、家族血仇和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对
作者以俄国白银时代罗赞诺夫的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罗氏对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国经典作家,以及19世纪俄国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格里戈里耶夫等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揭示罗氏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观点及主要思想,阐释这些思想观点在其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体现与映照,发掘其批评文本中所蕴藏的深层哲
本书从读者角度出发,研究戴维·洛奇的代表作《小世界》中浪漫传奇的原型意义建构过程,揭示原型在小说中的文体效果和审美价值。本书在综合运用近年来认知诗学在原型范畴理论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扩展了的“作为脚本的原型模型”“作为图式的原型模型”“作为框架的原型模型”展示读者是如何从认知的角度对小说中浪漫传奇的结构原
本书以十七八世纪英格兰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的文学活动为考察对象,包括书信、传记、政论文、诗歌、历史书写、布道文等;旁及涂鸦社文学集团(ScriblerusClub)成员如蒲伯、盖伊等人的文学作品,兼顾霍布斯、洛克、坦普尔、哈林顿、博林布鲁克子爵等人的政治书写。本
19世纪末的巴黎,贵妇人组织的沙龙堪称当时时尚、艺术、高雅礼仪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甚至王公贵族、政界权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法语和比较文学教授卡罗琳·韦伯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线索,还原法国三位名媛的社交世界和命运起落,重现世纪末巴黎的社会面貌和政治思潮。
《呼啸山庄》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充满着哥特式小说的各种元素。《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先生收养了一个孤儿,取名希斯克里夫。希斯克里夫与恩萧的女儿凯瑟琳从小青梅竹马,逐渐产生了爱情。老恩萧去世后,他的儿子辛德雷继承了庄园。由于仇视希斯克里夫,辛德雷将他降为仆人,不准他和凯瑟琳交往。后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庄主——埃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