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本书从疫情防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作为切入点,对基层社区参与疫情防控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强调作为公益一方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治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对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其次,从社会支持的角度,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法,详细记录描述了社会公益组织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经历,
本书详细论述了民国初期(1912~1916)袁世凯政府下各行政部门的成立过程、组织架构、人事调整及发展演变,根据需要也涉及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帝制结束后的相关内容。书中分别对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教育、司法共七个行政部门进行研究,最后对行政各部演变所反映出的民初社会发展进行了论述,认为以往学界对袁世凯统制时期的认识
实年是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官年是填报在朱卷、档案、履历等官方文件上的年龄。古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先在试卷前填报个人履历和先人、家人姓名等家庭情况,包括本人的出生年月日。但由于种种原因,官年的填写往往有不真实的情况。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对此现象前人虽有注意,也有一些论著做过研究,但系统研究清代科举文
本书以秦汉考古资料为基本参考,结合文献等资料,运用考古学及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多个方面对秦汉时期家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与秦汉家庭有关的构成内容、内部关系、家庭保障、日常生活物质内容、精神信仰、对外交往及特殊内容等,分析了秦汉时期“物宜人和”的家庭特征,阐述了家国一体的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内涵,从考古学的
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最基本的特征,故本书亦以科举名之。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
本书主要以明代京畿士人的传记资料为主体史料,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取向,将士人置于其日常所属的家庭生活空间中展开研究。明代科举鼎盛,科举入仕是明代士人一生生活的主轴,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妻妾等家人也在士人的不同生命阶段的家庭生活中参与其中。本书着重研究明代士人在科举仕进生涯中,家庭日常生活的经营和维系,探讨在家庭生活中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及研究”(项目号:16KZD020)阶段性成果,阐释了中国知识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立足民族本位,勇于担当抗战救亡、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就如何消弭战争,维护和平乃至建立战后世界永久和平与繁荣,通过在报刊媒介撰文,其和平思想具有高度前瞻
总管内务府大臣为清代特有之内廷机构——内务府的高长官,其游走于内、外廷之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本书从员额、出身、任职背景、多重身份、行走班次、职掌范畴等方面,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并从其历史迁延中管窥清代职官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向。本书还以内务府大臣为主线,围绕他们的职能权限、与户部的财政纠纷及清末内务府
本书是一部关于清代“厅制”问题的再研究。厅制是清代所独有的一种行政区划形式,它的设立体现着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转型。本书有两个侧重:一是对清代厅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制度史研究,特别是对于学界研究比较薄弱的明清之际厅的起源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加强对海峡两岸一手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二是结合区域社会史、法律史的研究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时四五千年,迄今未中断。认真发掘、梳理优秀的古代文化特别是人文之初的上古时期的传统文化,取其精义,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服务,是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使命。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研读《史记》《尚书》这样的经典古作,选取上古时期“官箴”这一特定主题,通过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