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鲁迅在北京城(1912年至1926年)的交游为研究对象,对鲁迅在这一时空的交游做了系统研究。鲁迅研究已然是一门显学,但因为时代造成的学术思路的局限性,一些重要的命题依然缺少扎实的成果。本书从空间的角度切入鲁迅研究,论述了北京空间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通过爬梳史料,展现出鲁迅在北京与不同个体或群体
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大量诗词名家,他们创作的诗词题材广泛,流传久远,他们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的时光,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本书选取了我国历史上十位著名诗词名家,包括贺铸、周邦彦、朱敦儒、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姜夔、陈子龙、纳兰性德,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用漫画的方式绘制出
本书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作为考察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制度篇,梳理翰林国史院的兴建沿革、基本职能等内容;下编文士活动篇,探讨翰林国史院在元代文学与制度之间的错综关系,是首部关于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代文士活动的研究著作。本书一方面再现了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时代风貌,并借以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新历史格局;另一
"这本教材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中华传統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创造的根本,是民族历史的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与形态的总体。这门课程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有着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体,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
本书由创作篇、感想篇和反响篇三部分组成。创作篇主要由歌舞剧《情系塞罕坝》剧本及参与节目创作的11名教师讲述他们如何用舞蹈、歌曲、情景表演等艺术表达方式诠释塞罕坝精神。通过创作歌舞剧《情系塞罕坝》,众主创思想认识得到的启迪和艺术教学水平得到的提升。感想篇主要是参演歌舞剧《情系塞罕坝》的师生讲述,如何深入理解塞罕坝精神,融
本书用图画的形式,以真实故事为脚本,讲述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温暖故事,其中有自由自在、亲近人类的流浪猫,有悉心陪伴老人的宠物猫,还有受到伤害却依然相信人类的被救助动物;它们是在城市中顽强求生的奇妙生灵,是人类的伴侣宠物,更是难得的治愈帮手;它们彼此相亲相爱、共渡难关;它们与人类守望相助、相互慰藉,它们用自己的单
本书研究了1949—1966年的现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状况。政治与诗学的紧密纠缠,形成了这时期诗学理论与批评复杂而又单调的特殊光谱。《BR》本书从两个方面来切入因政治与诗学的矛盾运动而产生的特殊时代诗学光谱,即以阿垅、沙鸥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大转折中诗学家的复杂诗学思想调整和诗学体系回旋;诗学理论家在
本书作者为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教授。书稿以我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为文本分析基础,从体例流变、语言特征、韵律变化、创作思想等多个角度,将古诗历经的不同历史时段划分为萌芽、奠基、嬗变、繁荣、转折、蜕变、终结、裂变和温习九个过程,对它们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新颖独特、系统严谨的
本书以多维的视角,散点透视当代文学皖军的创作,既关注像严阵、梁小斌、刘克等老一代作家的创作,也关注像季宇、许辉、许春樵、陈先发、赵焰、李国彬、洪放、余同友、潘小平、陈斌先、李凤群等当代安徽作家的中坚力量,亦关注大头马等新生代作家的渐露锋芒。本书以当代安徽作家创作的现场性、当下性、地域性呈现当代文学皖军创作的审美风貌,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