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
本书对“诗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诗学思想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论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寻后迹,以诗歌交往传统作为考察的对象,从先秦礼乐诗歌活动,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交往活动,探索诗歌交往传统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内涵及其逻辑演变关系,揭示其演变的规律。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八辑,分为“特稿”、“专题:科举与中国文学”两个部分。
本书全面梳理、品读、诠释了美国非裔女作家、桂冠诗人丽塔·达夫的诗歌、小说、戏剧作品,总结了她独特的诗学理念和书写策略。本书认为达夫的作品形成了四个主题、风格、书写策略鲜明的作品群,即成长书写、空间书写、历史书写和文化书写。本书深入探索了以达夫为代表的当代美国非裔作家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批判,以及在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ZDA263)阶段性成果。本书从新旧论争的角度探讨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与文化意义上的新旧之争直接相关,但回到文学和文体意义上探讨新旧之争是本书的出发点。在以新文学为中心的百年中国文学学术秩序中,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分为六辑:第一辑老家印象,主要通过对故乡几处带有“地标”性质的事物的回忆,抒发对家乡的怀念、热爱和淡淡的乡愁。第二辑往事可堪,主要记叙童年、少年时期在家乡的经历和见闻,表现小时生活的乐趣,揭示岁月的贫穷艰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辑岁月留痕,主要记叙改革开放后生活和工作的幸福和进步,表现人生的趣
本书以小城盒乡村为背景,以青少年生活为主要题材,通过种种微妙的关系,书写孩子世界的诸多情绪及故事。这些在逆境中成长、不惧磨难的孩子,勇气和责任使他们更为坚强,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动人心弦的美好。
本书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崔小薇和弟弟小刚住在小镇上,他们父母均在外地打工,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料。放暑假的当天,班主任王老师给小薇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小薇发挥潜能,在暑假中除了做好书本作业外,还要克服困难,收集一些哲理故事,写上三至四篇作文。小薇在收集哲理故事过程中,先是遇见了在河中淘金的老爷爷,收获了现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为隔岸垂萱、兰碧人素、满眼蓬蒿、凝痕残晖、西风扶弦五辑。作者在文中以真挚的情感,诗意的文笔,纪念诗人、师长、朋友,将充盈着爱的人生感悟贯穿于文章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散文特色。
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其他艺术密不可分。从跨艺术批评的视角进行诗歌研究,就是回到“博物馆”的本意——“缪斯之所”,回到诗歌的原生状态——诗乐舞合体,诗画交融,就像现代艺术博物馆通过声色光影达到多模态、多媒介的传播效果。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学者在进行诗歌研究的时候,可以像在博物馆参观一样,调动视听多种感觉,充分发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