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西方科学史学科发展很快,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相继兴起,不同的研究倾向从最初的史学争论走向了相互融合。本书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多年来在西方科学史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从论点、路径与方法,学会、机构与建制,科学知识与科学争论,科学事业四个方面展现了我国西方科学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本书第一章为国立科研机构概论,综合分析了国立科研机构的特点。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依次为对所选10个国家的2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介绍。本书旨在全面、客观地展现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国立科研机构的概况,作为相关领域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参考工具。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囊括了任务与学科双重责任的机构。本书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关注这个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及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在创建体制、探索方法、明确方向、建立学科等问题上的思考,找出问题产生、发展、变化的背景及原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机构史,而且是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科学结构地图(2012)》是继《科学结构地图2000》之后,第一二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沦和方法绘制科学结构地图并开展相关研究,旨在揭示科学结构、监测科学发展趋势。本书通过ESI高被引论文的同被引聚类分析揭示了科学研究结构,通过“科学结构地网2009”与“科学结构地图2012”的时序比较分析了研究领域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
《科研活动道德规范读本(试用本)》的姊妹篇,分为绪论、案例和附录三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各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举措;案例部分是《科学与诚信:发人深省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的主体,选取了19个科研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案情的来龙去脉、恶劣影响及处理结果,并重点探讨了
《供需网企业专利协同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供需网企业专利协同的概念与原理,分析了供需网企业专利协同的机理及其形成机制、实现机制、进化机制和反馈机制,讨论了供需网企业专利协同的模式和专利协同管理的协同效应识别及评价;在对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供需网企业专利协同管理的一些应用问题。
《西方科学精神的文化历史源流》是国际上首部系统论述西方科学精神发展史的学术专著。全面展现了西方科学精神发展的文化历史过程,揭示了西方科学文化发展历程中科学精神的要素生成和结构形成的时代性特征,以及科学精神的要素扬弃和结构变革的历史进程。
在过去的500年里,世界上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第2版)》分析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预测了它的10个标志性成就、10个主要学科领域和10个受影响的学科领域;介绍了108位院士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看法和建议;讨论了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需求、21世纪的科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探讨钱学森之问》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系统探讨。钱先生晚年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这个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这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