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
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
本书对“诗可以群”的研究,以孔子的诗学思想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孔子的论述,而是追溯前源,探寻后迹,以诗歌交往传统作为考察的对象,从先秦礼乐诗歌活动,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交往活动,探索诗歌交往传统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内涵及其逻辑演变关系,揭示其演变的规律。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ZDA263)阶段性成果。本书从新旧论争的角度探讨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与文化意义上的新旧之争直接相关,但回到文学和文体意义上探讨新旧之争是本书的出发点。在以新文学为中心的百年中国文学学术秩序中,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进入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阅读有迹可循,让创作源远流长。本书用作家的视角,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带我们走进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包括
内容简介/提要 本书是一部乡土散文集。全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麦花豆苗禾芗谷穗,以谷物的生长过程来寓意人的生命历程,构思巧妙。作者以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为背景,以时代发展为线索,真实记录了四代人的人生故事。既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人.的坎坷经历,也有当下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语言流畅自然,富有感情,将时代的变迁与当地的风
内容简介/提要 本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家里家外,通过描写家庭衣食住行的变化,折射社会的变迁;第二辑书里书外,以书本为载体,反映读书人的喜怒哀乐;第三辑店里店外,记述作者在工作单位的种种有趣故事;第四辑戏里戏外,讲述作者看电影和参加影评组的经历。作为生于兹长于兹的上海人,作者对上海的印象,都在衣食住行和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
内容简介/提要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有五个篇章,分别是时光、亲情、乡音、尘世、行纪。在书中,作者记录着乡村与城市变化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既有乡村宁静和谐的美丽风光,又有自己与邻里亲友之间的温情故事,还有生活中的喜乐见闻,展现了其在时代变革中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八辑,分为“特稿”、“专题:科举与中国文学”两个部分。
本书全面梳理、品读、诠释了美国非裔女作家、桂冠诗人丽塔·达夫的诗歌、小说、戏剧作品,总结了她独特的诗学理念和书写策略。本书认为达夫的作品形成了四个主题、风格、书写策略鲜明的作品群,即成长书写、空间书写、历史书写和文化书写。本书深入探索了以达夫为代表的当代美国非裔作家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批判,以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