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协调人与水的关系问题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命题,也是推动可持续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本书紧紧抓住人水关系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一研究主线,深入分析人水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其生态智慧,初步揭示人水关系的演化机理与相互作用规律;开展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城市河流水质关系的实证研究,分析土地利用与水环
本书以农业农村清洁流域为主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阐述了我国农业农村水环境问题及成因,详述了我国农业农村清洁流域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污染物产排放规律、污染溯源与解析等清洁流域构建的方法设计。中篇以“控、减、用”为核心,分别从种植、养殖和农村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源头控制、过程减排与循环利用的农业农村清洁流域构建技术。下
《环境社会学》是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集刊。本集刊致力于为环境社会学界搭建探索真知、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本刊注重刊发立足中国经验、具有理论自觉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同时欢迎社会科学领域一切面向环境与社会议
本书分为三个项目。项目一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有效性判别、数据报告、数据处理、数据汇总、数据评价、数据质量监督等。项目二包括数据抽样、数据描述、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项目三包括检索数据可视化模板、绘制数据图表等。
海洋环境再分析是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将海洋历史观测资料与动力模式相结合,再现过去海洋状态场的时空连续变化,是国际业务化海洋学的前沿领域。本书综合分析国内外海洋环境再分析的研究进展,对全球海洋环境再分析中海洋观测资料、动力模式、数据同化、系统综合集成、产品制作、检验评估、解释应用、可视化等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为我国海洋环境
本书共9章,主要内容按“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气态污染物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控制-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和设计”编排。
本书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利用LEAP模型,以2015年为基准年,从不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出发,研究不同情景下我国2030年、2040年的能源需求结构变化、电力结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成本和补贴成本进行测算,并对风电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和影响进行测算。
本书以碳循环规律为切入点,论述了碳减排对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书重点介绍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讨论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化技术在清洁能源利用、电动车辆发展、智能电网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此外,从无机矿化、光电催化、微生物转化三个方面对CO2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进行介绍。全书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地区、国家,定量揭示了尼泊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尼泊尔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的重要产物,作为一种“反传统”的博物馆新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书译自彼特·戴维斯(PeterDavis)教授著的《生态博物馆:地方感》2011年英文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生态博物馆缘起、理论与全球性实践的书籍。书中大量的实践案例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