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在社会高速运转的时代,很多人都切身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越来越稀少。在遭遇生活的低谷或者被生活陡然暴击之后,如何进行疗愈与救赎,这本书也许会给你答案。
如果这个世界不再有诗歌,诗人的心花便会枯萎;如果没有诗歌,诗人便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曾拥有。本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是诗人自己倾听自己,自己描绘自己,用意志幻化出的一朵朵云。
本书分为4个篇章。是作者在婚姻、亲子教育和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有感而发,采用短小精炼的日记形式,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案例,落地的引导,直面生命终极的思考,是这本书独有的味道。书中所写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因为太平凡往往被忽略。作者用真挚的语言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在产
本书以立人创建者游惠松的成长经历、教育情怀和文化建树为主线,塑造了献身民办教育的教师群体形象,讲述了漳州立人的故事。游惠松少年艰辛求学、青年为人师表以及中年创建立人的曲折经历,昭示出忍辱负重、砥砺前行的人格精神。全书采用纪实文学笔法,通过一种诗意和深度的言说文字,表现出游惠松坚韧不拔、探求真知、不甘平庸且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本散文集的写作,时间跨度很长,各篇文章主题看似写得很散,实则以情字串联全书。情感人生作为贯穿其中的大主题,不仅有对故乡情、父母情、同学情、师生情和兄弟姐妹情的书写,有对因某个场景或某缕气息迅速点亮的记忆的回味,有人在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有各地采风集成的文字之,本书以时间为序,串起作者徐淑云的人生岁月,记下作者在
这本诗集分为三卷,分别是西藏卷、青海卷和天路卷。前两卷编排顺序按时间前后,即西藏卷(2016.6-2020.8)、青海卷(2011.8-2013.9、2019.10),而天路卷(2016.6-2017.9)为专题卷。卷下分篇,以现代诗歌和传统诗词为分野。因2019年10月的可可西里考察是在青海省,故诗记组诗被移到该卷,
约翰·多恩是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泰斗,对西方文学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到20世纪的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都对多恩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恩研究批评史》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这四个世纪的多恩研究成果,勾勒出了清晰的多恩研究历史脉络,对每个时期的研究特
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早期文学语言形态发展的探索性成果。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次语言大变革:第一次是商周时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语”,第二次是1917年“白话”取代“文言”。本书集中探讨商周时期第一次中国文学语言变革。中国文学语言在殷商起步并定型,形成了“殷商古语”艰深古奥的特色。西周时期,“殷商古语”继续占据文坛主流地位,但亦
本书所论述的,是以汉语为表现媒介的诗词曲,在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下产生和变迁的历史。全书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为诗歌概论,从诗字原始观念的形成、《诗经》和《楚辞》,论述到少数民族诗人和域外汉诗,在最广泛的范围中展示了中国诗学在技巧上、题材上、语言上和审美趣味上的变化;下编为词曲概论,全面考察了从诗到词、从词到曲的转折,并且
苏轼一生仕途几经浮沉,在诗、词、古文、笔记小品,乃至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苏轼读本,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简明版的苏轼传,叙写了苏轼特立独行的人格,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无人企及的艺术成就,第二部分是“作品赏析”,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