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汉墓研究》以发现、发掘的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文献等资料,对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进行了较为系统翔实的考古学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墓葬物质内容为主要参考,分析探讨了汉代京津冀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并对该地区汉墓中较为特殊的墓地、丧葬内容和陪葬品等进行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与全国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我国考古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古浅滩、古河道内发现了40余处古代沉船遗存,沉船考古研究随之兴起。1987年,随着水下考古进入中国,截至目前,先后发现水下沉船遗存110余处,与沉船相关的水下文物点90余处,极大地拓展了沉船考古研究范围
《長安學研究文献匯刊.考古編.金石卷.第十八輯》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萃編》(卷一至卷四十),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在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中,存在着一条隐秘且容易被后人忽视的思想传承路线,即孔子郭店儒简荀子。本书的主要工作就是结合传统中国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分别从天人观、心性论和政治思想三个方面详尽阐述郭店儒简与荀子的思想关联,并由此梳理出荀子的理论出发点。这对于全面理解郭店儒简的学术价值,以及更加准确地把握荀子思想的内容、来源和特点,
過去二三十年,大量反映中國秦漢時期社會制度、文化的珍貴簡帛文獻的出土與及時公佈,極大充實了秦漢史、文獻研究的資料庫。這些新材料在早期解讀中由於缺乏足夠的文獻、文例參考,在文字釋讀、簡冊綴合、歷史內涵發掘等方面存在頗多可改進之處,影響學界對其文本內在信息的充分利用。《新出秦漢簡帛叢考》收集了作者十多年來在秦漢簡帛文本解讀
本书利用新出简牍对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税、商业税、财产税、人头税以及徭役制度等重大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我们认为,秦汉既存在土地公有制,也存在土地私有制;秦汉土地税按所占田亩面积的1/10或1/12税率征收。秦汉时期商业异常兴盛,青岛土山屯木牍显示,当时市租收入是财政收入主项。尤其重要的是,岳麓秦简还首次披露了秦存在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工作的六十多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田野工作的深入开展,在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聚落考古与文明探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便于查阅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石家河发现与研究》主要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调查发掘报道与20世纪80年代以
本书内容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简报、专题研究论文和国外考古发掘简报三个板块。考古调查与发掘简报涉及山东临淄市余姚墓地战国M8大墓、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东地魏晋隋唐宋元墓葬、广西北部湾沿海唐代窑址;专题研究主要针对四川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陶寺文化丧葬制度、江西西汉安成侯墓墓主身份、敦煌悬泉汉简鸡出入簿性质、汉代镜舞画像石、云贵
天津博物馆论丛·2020
朝阳门古时为进京的交通要道,也因其曾为漕粮出入的城门,带动了朝阳门内沿线区域的整体繁荣,是北京老城中一块典型的历史地段。“古代图文中的朝阳门内意象”历史空间研究课题主要结合历史地图与历史文献,对从元到清(1267—1912年)将近700年来古代朝阳门内的街巷、院落及重点建筑进行空间推测复原与分析。采用历史城市地区变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