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是周边国家,首要受益对象也是周边国家。2018~2019年,“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本书包括1篇总报告和覆盖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组织的12篇专题报告,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关注2018~2019年
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变迁和消费习惯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本书的总目标是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演化视角,引入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明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消费结构变化的现实问题,找准农村居民消费困境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引导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村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事业进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阶段,在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形成新的经验,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减贫主题的学术讨论与总结。本书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及其他期刊刊发的扶贫研究主题论文精选结集出版,分上下两册,上册聚焦于中国减贫的经验与理论,收编从宏观的、历史的、比较的视角讨论我国扶贫经验与
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开发区建设实质上是为吸引加工制造环节集聚而发生的空间生产过程。由于人文景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变化,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逐步成为本地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等“无根者”集聚的空间,转型升级和持续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为此,本书主要借鉴产品内分工、空间生产、地方
本书围绕首都北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政务保障与国际交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结构等方面,总结现阶段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本书分为总论篇、分论篇和专题篇三个部分。总论篇分析面向“十四五”时期,北京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进而提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民生优先、绿色
如何通过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在人口经济高度密集地区走出一条既能破解“大城市病”,又能带动周边、缩小区域差距的新路子;如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在交通、生态、产业、城镇、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战略性突破;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本书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将探讨规律
测定了长江上游地区碳足迹状况,从区域、产业及其差异等角度比较分析长江上游、中下游及相关省市的碳足迹,获得了碳足迹差异情况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重庆市及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测定了重庆市和长江上游地区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增长脱钩的程度。分析了长江上游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讨论了投入产出低碳关联效应。分析了长江上游
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综述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梳理,回顾了中国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基本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规划治理的理论逻辑。本书认为,中国特色的五年规划制度是一种弹性规划制度,主要通过适应性宏观计划和激励性目标治理,动员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实现国家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
本书以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判、分析为主线,介绍了深化改革、城乡关系、“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固定收益投研、债券市场、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十余位知名经济学家深入解读中国新时期经济的运行情况和政策,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经济的宏观大势;同时还介绍了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分析市场运行
本书从我国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需要导入,立足于运用中国话语体系解决当前“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架构与实践问题,从梳理国内外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理论出发,从设计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基本国情的绿色发展技术路线图入手,抓住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路线、实现路径及政策工具选择这三个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阐释中国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