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辽宁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经验的总结,指出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线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加快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发展农业物流和农产品市场、培训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进
本书以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专业化农业区域的集群机制与政策研究为目标,通过专业化农区集群与全球价值链融合的视角,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系列研究假设,采用综合实证研究手段,透视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专业化农区成长的独特规律与机制,为政府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启示与对策。基本内容如下:第一,1978~2014年中国农业地区专业化时空格局演化研
本书基于“研究进展—概念界定—动力机制—基本路径—制度安排”的逻辑,通过构建一个农业转型发展的一般分析框架,指出农业转型发展应包含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转型内容。其转型升级的目标是生产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农业生产转型的动力机制和相配套的制度政策,从而推动农业绿色高质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实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以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耕地生产力的保护为基本观点,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的新思路。《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在耕地生产力评估、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及其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
新一轮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发生的又一次重要的产权革新。本研究以上海、浙江与广东三地的调查材料为依据,分析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的区域差异,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去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分析,本书认为产权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经济过程,而是一
《汉书•艺文志》有言:“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以许行为代表,宣扬重农思想,参与百家争鸣。后来经过稷下学派和吕氏门客两个发展阶段,农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农学和农学家中得以复活和延续。重农思想、民本主义、农业管理和生态农学是中国古代农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考察农家的流变沿革、思想内
本书是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和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农业经济类学术理论集刊,全面客观的展现了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和农村改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和阐释了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以"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北恩施州"为个案,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对武陵山农村贫困的综合研究,其主要内容涉及到:①提出研究假设,客观描述民族山区农村贫困的基本状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②阐述武陵山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由此探讨其形成机理;③通过制度化的社会参与机制,提出了"贫困人口-政府-社
《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首次系统阐述了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和推进集体林经营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集体林所依存的农村社区、农村土地权利、集体林权内涵及其他与集体林相互作用的社会体系
农田灌溉系统的有效治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书基于社会信任和组织支持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农户参与农田灌溉系统的治理绩效,以期破解农田灌溉系统的自主治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