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早期文学语言形态发展的探索性成果。中国文学史上有两次语言大变革:第一次是商周时期“文言”取代“殷商古语”,第二次是1917年“白话”取代“文言”。本书集中探讨商周时期第一次中国文学语言变革。中国文学语言在殷商起步并定型,形成了“殷商古语”艰深古奥的特色。西周时期,“殷商古语”继续占据文坛主流地位,但亦
高熙曾(1921—1980),字荫甫,祖籍绍兴,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曾就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孙人和、顾随、赵万里等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河北大学等校执教,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本书精选高熙曾先生学术论文23篇,按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杂论五部分编次。有的是曾公开发表的,有的是当年授课
本书收录了著名史家李埏、李伯重父子回忆自己的老师张荫麟、钱穆、闻一多、吴晗、方国瑜、韩国磐、傅衣淩、吴承明、何炳棣等人的文章多篇,对他们的品格、学识做出了生动而充满温情的描述,展示了“良师”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动人经历;同时对他们史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做出了深入清晰的介绍,充分展示了“良史”的史识、史才与史德。全书细节丰富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是在由北京大学英语系刘意青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在线版/光盘版(项目编号:06AWW002)子项目英国文学部分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书汇集的辞目主要介绍1980年后活跃在英国文坛具有一定代表性并获得较大创作成就的当代作家,以及这些作家的
《好看的镜花缘》是古典奇幻巨著《镜花缘》的桥梁书版儿童读本。本书以清嘉庆二十三年李汝珍亲自监刻本为蓝本进行白话文浅语化改编,以章回体故事和儿童趣味阅读的视角梳理脉络,精心编选了唐敖游历30多个奇域异国的冒险故事,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小读者们将目睹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奇花异果、奇乌怪兽,在文字和图画构筑的瑰丽想象中领略古代
《寻常百姓家》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么书仪对父母及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时间跨度为1919年~2000年,上编写父母从河北丰润县农村移居到唐山、天津、北京,由农入商,再由商务工,克勤克俭、养家糊口、抚养子女的经历,展现了普通百姓在1949年前后几十年间的人生历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下编写么老师自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法律、伦理、宗教的内涵,本书力图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展开跨学科的文学叙事研究。这种研究的重点不是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是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等怎么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而是更关注作家是如何言说的;叙事文本与理论文本,其言说的方式有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毕生关注非个人化诗学问题,然而国内外鲜有专著系统地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观点及其影响等。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
本书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发生语境,梳理唯美主义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兼顾唯美主义的东方传播。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理念可以细化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自律”、“艺术拯救人生”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并非“横空出世
现代社会高度技术化、组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对主体性的压抑与剥蚀。现代消费社会的这一负面效应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个人自由”的崇尚存在着的巨大的冲突与悖论,落实到个体的生命体验层面,即有一种倦怠无力的现代“颓废感”。本书以颓废主义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依托,在话语建构、范式方法、理论视域等层面展开系统研究,指出其作为在工业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