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中国近现代的晚清时期、五四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代表阶段,梳理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探讨文学翻译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国的文化复兴,以及抗战救国、民族救亡之间的关系。近代以降,民族国家的构建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也是翻译(包括文学翻译)活动的原动力
文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尚未经过系统地理论训练,但已有一些文学史知识。本书是一本较新的教材,除了系统讲述文学基本问题外,还讲授了重要的批评方法。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编是文学的结构,主要从文学的过程着眼进行分析;第二编讨论文学基本问题,包括文学语言、文学叙事、文类、隐喻等偏文学内部因素,以及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五部结项专著中的一部。本书在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跨学科的视域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历史主义特征、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精神分析伦理批评、后殖民伦理批评、生态伦理批评、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批
本书以拉康的欲望图示为线索,从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象征性认同的优先性、作为文化场域的幻象、快感中的文化逻辑等四个方面对精神分析学之文化逻辑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在对拉康之相关理论著作进行较为充分的细读、认知、诠释的基础之上,借助欲望图示的逻辑顺序,结合当下文化研究主流理论的阶段性成果和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学术
文学理论前沿(第二十一辑)
本教材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36)资助;山东省一流学科曲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孔府档案文学书写研究”(19YJA751017)资助。《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教程》,是一本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及其实践案例的教材。本教材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统观全局,概览全貌,针砭其弊,试开药方。本书以中国叙事学构建为发问前提,考察叙事学在中国的际遇、特点和风貌,提出中国叙事学构建的问题和方法。叙事学自西而东,恰逢中国文论“失语症”,来自灵魂深处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叙事学在中国蓬勃的研究态势。中国学者提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叙事学中国研究新方向,并在方法论上有新突破。毫不意
本书聚焦20世纪80年代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立足后现代主义语境,尝试从后人类主体的可能、自我的多元化、政治的微观化等方面探究赛博朋克科幻及文化表征的后现代主义特质。本书认为后现代科技对人身体的介入导致社会生活中后人类主义话语的出现,传统的主体观、自我观和政治观面临挑战并将发生变革。小说中对未来模棱两可的态度,希望、迷茫
本书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吴兴华的新诗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首先按诗体来分,将吴兴华诗分为新绝句、新古风、新歌行体、十四行体、素体诗、其余诗体六类,各选代表作若干首进行注释、解析,而后从主题、意象、形式、语言四方面研究吴兴华的诗歌技法,以期对吴兴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