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经日本传人中国的,它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文学、文学史观念,塑造出一个新的中国文学传统。本书讨论的,就是当“文学史”理论传到中国以后,怎样与近代以来的学术分类、历史叙述、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文艺思潮、国语运动相互配合,而对中国古典文学作一种新的理解和诠释,并通过这样的有关“文学史书写”的学
《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文库》是第一部关于贵州生态文学研究的专著。《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文库》分析和评价了贵州生态文学的发展渊源及其主要成就,对生态文学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社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
本书以地域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化现象为媒介,对性别理论进行了现实呈现。书中首先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和阐释,是因为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次,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
本书以大量译介材料的整理为基础,系统回顾东欧文学在中国译介、研究及其影响的百年历史,结合昆德拉、裴多菲、伏契克、布莱希特等作家以及世界语在这一特定中外关系中的中介性文化功能分析等个案分析,展开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东欧文学”研究。在与中西文学关系的对照中,揭示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从而完整探讨现代中外文学关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界,陈子善先生以发掘、考证史料而知名。本书中所辑文章,多是近年来他在鲁迅、胡适、郁达夫、张爱玲等作家研究领域的史料新发见。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是“鲁迅及其文坛友人”“胡适、新月与京派”“张爱玲及其同时代作家”“‘旧派’作家二三”“序跋及其他”,作者从这几位作家与同代人间的交往及书信往来等角度切入,从
本书内容包括: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共和国文学的生成;鲁迅——中国20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先驱与文学巨匠;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新诗的生成与发展;现代戏剧的生成与发展;现代散文的生成与发展;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及文学期刊等。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晚明至五四:文人思想转型背景下的文学新变》从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人手,勾勒出了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以及到现代转型的基本轮廓,而这一过程是从中晚明以来直至晚清、五四。
20世纪文学理论以形式主义为主流,从1910年代到1980年代,形式主义在文学理论领域雄霸了大半个世纪。俄国形式主义将语言形式的“陌生化”奉为文学之为文学的标准,将“文学性”归结为不断延续的语言形式创新问题,在当时为文学本质的本体论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此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等沿
本书用讲课的语言表述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使学理的逻辑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起;重点突出,兼顾“点”“线”“面”,使学生了解清晰的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重点作家作品、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期刊及重要的文学思潮与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