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剧本杀产业及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剧本杀的面貌,综合文化研究和创意写作的视野,从全民创意、全民写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角度,探讨剧本杀的兴起、原因、产业价值、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当代写作的启发与反哺之可能及路径。同时为剧本杀写作者、爱好者给出写作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提高创作与欣赏水平。目录绪论第一
崖边,渭水流域的小村庄,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区域,摇摆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干旱是常态。农人在这里因循节气物候,周而复始耕耘希望,定义着朴素的生存哲学。作者以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活动互为经纬,用田野笔记的形式记录落谷有声,百年农业生产变迁、传统农耕人家的农事生活、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这本时间之书中一一展开。
《礼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书写》收入十四篇文章,讨论九世纪初至十世纪中叶,即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情感书写。这时候,士人通过讲述和写作来分享情爱诗歌和故事,“风流才子”“有情人”成为士人构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作者从文本、文化两个角度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一方面分析作品的结构、修辞特点,另一方面考察这种写作兴起的社会原因,通过
本书将袁昌英、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谢冰莹、胡兰畦、陈敬容、郑敏和沉樱等作家纳入研究视野,既从新的视角和层面重新阅读、研究和审视冰心和庐隐等热点作家的作品。文学接受史和文学交流史“因性而别”。本书揭开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文学书写与德语文学资源的关系图谱,论证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差异,为拓展中国20世纪的女性书写研究、中国
本书由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主编,对《诗经》81个名篇作了详尽的注释、翻译及赏析,其中选篇包含了部编版教材中所有收录的选文。全书分两大部分,分别为:1.《诗经》选注与赏析;2.《诗经》专题学习。 1.《诗经》选注与赏析部分每一篇选文分四部分:(1)原文。(2)注释。注释力求准确详细,如为教材中的选篇,注释与教材一致。(3)译
《盖亚的终极算法》是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项目结题成果,是一系列科幻小说的合集。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学想象出的特定案例,向读者展示背后的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小说集中的每一篇小说都试图把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的知识以文学包装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小说集中的大部分内
力求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为指导,把历史主义的态度和当代艺术阐释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几个主要新诗流派即放歌派、军旅派、民歌派、乡土派、归来派的发生、发展及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充分论述这些流派的代表诗人的主要成就及其对中国新
本书对美国文学中描写各个历史时期中产阶级生存状况作品的研究将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主次要人物所反映出的中产阶级的从众行为,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物质追求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品味追求与地位恐慌,以及女性意识与社会参与等方面。研究对象文本包括反映殖民地时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产阶级生存的22位作家的35部作品。由于这些作家在
第四卷包括专著两种。《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系统研究了刘勰生平、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包括对其书体例结构、文学本体论(文之枢纽)、文体论(论文叙笔)、创作论(割情析采)、批评论(披文入情)、研究方法论(唯务折衷)等多方面的论述,亦阐发了《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传统之关系。《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从诗歌创作、诗学思想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经典名著;张少康先生的《文赋集释》一书综贯古今学者之说,对其文意及理论内涵加以诠释,已成为学界研读陆著的常用版本。《夕秀集》是张少康先生1990—1998年间主要学术论文的合集,讨论了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之关系、中国文学观念之自觉、《文心雕龙》之意境论、古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