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紧围绕制约活动断裂带地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开展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对安宁河活动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现今分段活动性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断裂带附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与断裂带关系。探索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活动断裂带对地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陈运泰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为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增进了对地震破裂过程时空复杂性的认识.半个多世纪以来,陈运泰院士笔耕不辍,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本书选录了陈运泰院士自1971年至今所发表的60篇论文,内容涉
本书以面向公众的地震灾害信息采集与服务为主线,介绍了地震灾害信息特点以及多源信息、公众在地震灾害采集和分析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地震灾害信息挖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围绕公众参与式的地震灾害信息分析需求,阐述了PPGIS、基于网络众包的信息收集、大数据分析、公众参与式的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基于遥感监测和台站的地
本书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稳定大陆地震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布格异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给出了江淮地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格局,探讨了深浅部构造关系与解耦现象。在第四纪盆地与中强地震关系方面,通过洞庭湖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调查,提出了该盆地第四纪演化模式及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
本书主要介绍地磁异常快速、精细反演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针对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应问题,提出剩磁条件下的磁异常振幅反演技术、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技术;以及通过磁异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异常分离方法,讨论强磁性体的退磁作用及磁场响应特征,介绍剩磁与退磁同时存在的复杂条件下地磁异常反演方法。
本书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第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第三课题“宽频地震观测实验与壳幔速度研究”的成果总结。作者通过在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及周缘、华南及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三个大陆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能源调查热点地区的野外观测实验,集成了适应我国复杂地质构造和人文自然环境的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
本书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农业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动态,从农业的地位、农业经济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利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不同情境下的震灾人员伤亡预测、基于过程控制的应急物资筹集问题、应急响应终止决策方法及各类应急系统的评价等实践性强的前沿性课题。第一部分:不同情境下震灾人员伤亡预测。这部分从三类不同情境分别研究震灾人员伤亡预测问题。一类是从分析震后造成人员受伤的影响因子入手,从承载体减抗风险能力、暴露性和敏感性三个
本书是作者对整体研究成果的提炼、归纳和系统总结。全书分为引言及上、中、下篇,上篇为理论方法研究,介绍了系统评估框架,建筑数据采集与建库方法,地震危险性、结构易损性、社会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与模型,加固决策体系,保险制度建立与费率厘定方法,震后应急决策等内容;中篇为系统开发研究,介绍了系统开发平台、关键技术及相关模块开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