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临床中药学科概述、中医药基本理论、临床中药学服务实践、临床中药学服务研究探索四篇。分别论述了临床中药学科相关概念、发展沿革;阐释了临床中药师必备的中医药理论;论述了全程化临床中药学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介绍了中药循证药学、中药临床综合评价、中药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沿。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16部、60类,记述品种1897条,附方1万多条。该书不仅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博物学巨著,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本书选取《本草纲目》中经考证基本明确和尚有争议的品种11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动物类280多种、矿物及其他类120多种,以实用、可行、
本书共分五篇: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了肝胆病方剂的发展简史、方剂常见治法与分类、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剂型、煎法与服法等知识。第二篇(常用古方),主要介绍了上至秦汉、下至明清历代医家治疗肝胆病的经典古方,从方名、来源、组成、功效、肝病药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三篇(现代验方),精选了近现代全国名老中医诊治各种肝胆病的名方
本书旨在为医务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以及广大读者提供关于中成药的全面、准确的用药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成药,提高临床疗效。本书以常用的中成药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衣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本书提供了
《中药制剂分析》是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本科建设成果教材,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类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紧扣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编写而成。本教材由常年坚持中药分析教学、科研一线,富有经验的人员编写,主要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程序,国家药品标准,中药制
《中药一致性评价学》是《中药定量指纹图谱研究技术丛书》的第二分册,全书共14章,主要内容包括:中药质量控制学(第1章);中药标准制剂控制模式(第2章);中药定量指纹学(第3章);中药投料一致性(第4章);中药溶出一致性(第5章);中药谱效一致性(第6章);中药一致性评价(第7章);中药指纹评价软件(第8章);中药电化学
本书共分为3篇内容,第1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以及药源性肝肾损伤等常见药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2篇为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综合开发与利用,阐述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工业化提取流程;第3篇为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部位药理活性研究,从多靶点、多角度阐述了人参、西洋参非传统药用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是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志性物质。本书是介绍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志物的首部专著,包括上、中、下三篇,分别从绪论、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标志物研究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库,是人类重要的药源,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本书立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结合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和中医药科普推广,从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厨余垃圾入手,发掘其中隐藏着的一些“宝贝”。它们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可成为具有临床价值的中药材
本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介绍了中医膏方学的理论概述、制备实践和临床调治,临床调治部分包含四季膏方、偏颇体质膏方调治和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各系统疾病膏方调治等内容。本教材整合了内服膏方和外用膏方,理论知识与制备实践,四季体质养生与临床疾病治疗,并提供可视化的中医膏方视频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