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姓家》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么书仪对父母及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时间跨度为1919年~2000年,上编写父母从河北丰润县农村移居到唐山、天津、北京,由农入商,再由商务工,克勤克俭、养家糊口、抚养子女的经历,展现了普通百姓在1949年前后几十年间的人生历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下编写么老师自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丰富的哲学、心理学、法律、伦理、宗教的内涵,本书力图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展开跨学科的文学叙事研究。这种研究的重点不是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是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等怎么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而是更关注作家是如何言说的;叙事文本与理论文本,其言说的方式有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派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毕生关注非个人化诗学问题,然而国内外鲜有专著系统地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的观点及其影响等。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
本书以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艺术史、社会生活变迁以及东西文化交流等方面探究唯美主义思潮发生语境,梳理唯美主义在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的发展谱系,兼顾唯美主义的东方传播。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诗学理念可以细化为“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自律”、“艺术拯救人生”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并非“横空出世
现代社会高度技术化、组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对主体性的压抑与剥蚀。现代消费社会的这一负面效应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个人自由”的崇尚存在着的巨大的冲突与悖论,落实到个体的生命体验层面,即有一种倦怠无力的现代“颓废感”。本书以颓废主义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依托,在话语建构、范式方法、理论视域等层面展开系统研究,指出其作为在工业革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胡适、鲁迅和周作人这十位“轴心作家”的文学汉语实践为中心,回归语言本位,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等维度展开探讨,呈现语言层面的现代文学发生史。当汉语造型的“理”为现代之“理”,实践主体的“情”为现代之“情”,文学形式的“文”为
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在理论阐发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对正确认识自然主义以及西方现代文学演进诸问题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本书以白之(2002)、汪榕培(2000)和张光前(2001)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本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
本辑从主要对明代文学各类典型主题展开论述,可分为“身份认同与诗学观念变迁”“古文与八股文文体”“文学人物”“文献考析”“戏曲与词曲”五部分,内容涵盖对诗、文、曲、词、小说体裁以及文本、文献等研究。既论及宋元明时期的“诗儒分合”观念,又关注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身份认同;既呈现弘治中后期长安文会的唱和情况,又阐释古文与八股文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常为爱伦坡小说研究者忽略的语义逻辑问题,在确定了坡的小说逻辑诗学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别围绕“文学与控制论”、“视差与表层阅读”、“文类能量与进化”、“语言游戏与语义增殖”、“新媒介与秘密写作”、“文学与仪式”以及“双重束缚与替身结构”等七个层面对坡的小说加以重新阐释,凸显其寓意赖以发生的逻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