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六位国际学者的专题文章,讨论土地市场、产权、土地利用管制、耕地保护、征地、土地增值回收、房地产税及住房与土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土地管理制度经验及其对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启示。
本书系统梳理了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贵州省农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来引领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并构建了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绿色发展理念下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路径,有利于资源与环境约束下贵州省特色高效农业
本书致力于围绕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农民参与和绩效机理开展系列研究,总结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实践经验,揭示农民参与建后管护的内在机理,建立管护绩效的评价模型,探讨管护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成果将作为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改革的重要导向和决策依据,推动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实践创新,以实现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研究(二期)”成果系列丛书的第四卷。全书包括课题综合报告和专题研究两部分内容:课题综合报告对4个专题研究内容就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咨询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内容涵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美丽乡村建设思路、重点任务与路
(1)土地细碎化理论基础研究。通过对土地细碎化概念分析,明确土地细碎化内涵及特征,剖析土地细碎化成因,解析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格局等方面的影响效应,明确土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2)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细碎化测度研究。从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空间属性及利用属性出发,构建基于省域及项目区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
本书从农民财产权保障的视角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研究,为研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就土地征收补偿主体、补偿原则、补偿范围、补偿请求权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为立法或修法提供了参考。关于财产权限制损失补偿制度的分析和建议具有前瞻性。关于以租代征和集体土地入市的分析澄
本书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田野工作、个案研究结合的方法,指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金融)合作是中国农民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历程进行考察,探讨在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农民在经济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互助合作。其次是结合对当前中国“三农”状况、农民合作实践的调查和分析,对农民的自发合作难以形成、大量合作组织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非洲农业的最新发展与内生动力”,从大陆内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外来援助、投资与商贸合作分析以及不同层面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为“新兴市场国家对非农业南南合作”,主要讲述了巴西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和马拉维进行农业合作的不同情况;第三部分为“中国对非洲农业合作的新型实践”,中国对非农业合作经历了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
本书的主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著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在生产经营方式、政策及生态上的诸多变化,并据此提出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在完成了对农业收入增量、政策、生态、认知等问题的条分缕析之后,作者适时提出了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从改革目标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