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分析报告22篇,包括有会理县马鞍子遗址2018年调查简报,会理县莲塘遗址2015年调查简报,2014年新津县宝墩遗址田角林林盘发掘简报,成都市青羊区焦家巷第二中医院遗址发掘简报,成都市青白江区沿坨村战国墓群发掘报告,成都市青龙乡海滨村海滨湾社区墓葬发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馆藏文物研究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湖南安乡县庹家岗遗址、湖北随州市张家寨遗址、湖北老河口市上寨遗址、贵州纳雍县大坟山石板墓群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云南西南路段的田野考古调查新资料;收录论文8篇,分别对滇西地区新石器文化、成都宝墩遗址刘林盘地点的古河道沉积物及环境、云贵地区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犍陀罗锡克里塔及其浮雕板的原
本书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00—2010年在西安市区域内所做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分为概况、各区县文物勘探与考古发掘、初步分析及附录四个部分。本书以工作时间为经,以项目空间为纬,系统地梳理了历年的考古工作资料和成果,使考古材料尤其是勘探材料“走出故纸堆”,并转化为学术成果。一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
《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是1996年4~5月,由海南省文化广电体育厅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牵头组成的以海南省文管办、海南省博物馆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的文物普查队对西沙群岛文物普查成果的集中展示。文物普查期间,对西沙群岛大部分岛屿、沙洲开展了调查,在17座岛屿及沙洲上采集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早期铜器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中国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本书在综合考察中国早期铜器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中国铜器的起源、发展、交流传播、生产体系及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本书力求全面搜集中国目前发表的早期铜器资料和科技分析结果,书末附有各地区早期铜器的统计
南粤古驿道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本书从遗产廊道的角度对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价值重构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南粤古驿道遗产廊道的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各项文化生态资源,统筹古驿道遗产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问题。探讨南粤古驿道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方式和路径,从而使
2015~2017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内三号建筑基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了东周、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唐及五代遗迹多处,出土了从东周至五代各类材质的遗物1300余件,揭示了晋阳城历代文化遗存的不同特征,为进一步认识晋阳城提供了重要的资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厚,考古发现汉墓和文物众多。本书是一部关于徐州汉文化遗存研究的文集,收录刘照建30篇研究性文章,对汉代楚王陵墓的墓葬形制、墓主序列、墓葬选址、防护系统、开凿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陶俑艺术特色、跪坐俑性质以及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原因,并对徐州如何保护利用汉文
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的配合下,于平山县访驾庄、北七汲、中七汲三个地点发掘古中山国墓葬近八十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本书全面、系统、详细的报告了相关发掘情况。此次发掘的三个地点位于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址北城墙、西城墙的外侧。大量的战国中山国中、小型墓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