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多元文化素养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将“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本书结合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基础篇——口语表达及普通话训练”“口才篇——口才艺术的应用”“演讲篇——演讲的技
本书对比研究中西书写体系,即中国象形文字书写体系与西方拼音文字书写体系。具体包括两个文字系统的形构方法、媒介形态、书写款式,分析其在不同主导媒介时期的艺术观念和认知效应。本书借鉴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书写体系的脑认知表现,揭示了书写体系影响感知和观念的深层原因。本书还研究了中西书写体系在当代的发
本书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兼顾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认识演讲与口才、演讲与口才基础、演讲与口才技能、命题演讲、即兴演讲、交际口才、沟通口才、面试口才、谈判口才、推销口才和主持口才。每章都是一个训练单元,由学习目标、案例导入、基本知识、知识巩固与实践训练构成。各章设有小故事、小案例、视
本书首次提出语用非流利的概念,认为语用非流利是交际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或出于语用因素(如礼貌、面子等)而产出的非流利现象,是为了更恰当、合适地表达自己而采用的策略。然后遵循话语语用学研究范式,结合语境、面子(礼貌)等传统语用学理论,搭建语用非流利的分析框架,以会话分析为研究方法,从语用非流利标记形式、语用非流利类别
“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
每个人应该都讲过故事。但是您真地会讲故事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您是否不知如何回答?看,仅这样一个交流过程,您已因为不擅于“讲故事”而落了下风。会讲故事的人可以迅速抓住听者的注意力,提高交流效率,增强交流印象,并迅速达到交流目的。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但如何生动地讲出来,这是社交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只要有社交、有生活
《翻译与传播》由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办,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协办,编辑部设在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是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将翻译与传播作为研究重点的刊物,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为翻译与传播搭建研究与交流平台。《翻译与传播》2020年3月创刊,每年两期,面向国内外征稿,征稿范围包括大家先声、中国典籍
语言文字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是人类最独特、最复杂的认知活动。国际上近年来陆续将语言的脑机制、“语言脑”的发育、语言障碍的诊断与矫治等课题列为重大脑科学计划的重点。语言研究又是一个高度学科交叉的领域,尤其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本书集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于一体,结合中文独特的语言
本书作者通过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理解成名”入手,讲述了自己对“成名”的理解,以及自己为此的投入和练习;然后在“成名之法:演讲”和“成名之法:写作”两章分别分享了演讲和写作的方法论、知识要点和提高演讲及写作水平的路径技巧等;最后,以“成名的坚强内核”为结尾,总结了如何提高阅读效率、高效打磨内容的实操方法。这本书告诉我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推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隐喻研究的狂潮。广大学人逐渐意识到:隐喻不再仅是具有装饰作用的日常修辞手段,而是人类概念化外部宇宙世界和内心情感世界的不二路径和强大武器。笔者不揣冒昧,在尝试性地钩沉当代隐喻学理论基础并搭建其跨语言求索的双象限支撑的前提下,对隐喻所涉及的一揽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