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西周文化遗存的重地,该地区发现青铜器数量之多、品级之高、集中程度之密,皆为西周之最。《周原青铜礼容器研究》从遗址范围的确立,至青铜器资料的收集整理,经过对类型、断代、分期、纹饰、组合等方面的研究讨论,对周原出土青铜器礼容器做综合研究,建立起周原青铜礼容器的发展演变谱系,提出商人铜器、殷
简帛学是20世纪创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学科,百年来,大量简帛学文献的出土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谬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中国简帛学刊》为山东省社科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简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从第三辑开始转入本社出版。集刊以刊发简帛文献文学研究、简帛文献文本整理及相关
《贞石可凭: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蒐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誌163種,依時間排序而對每種墓誌從基本信息、誌蓋誌文、疏證三方面進行個案整理與研究。疏證側重釐清誌主的出身、家族、世系、任職、婚姻、子女、宅第、葬地等史料實况,並分析與誌主生平事功相關聯的史事,以爲史籍之補正;且欲通過梳理隋代與前朝後世相關墓誌文獻之間的聯
本书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东洲草堂金石题跋》和沈树镛的《郑斋金石题跋记》两种作品。(清)何绍基,沈树镛撰,汪政点校。
针对大遗址区文化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现实问题,《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及活化策略》融合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在系统分析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新趋势,深入分析大遗址区文化资源保护困境及活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上,就大遗址区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及价值评估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
神权是商文明的显著特征,与之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是商代社会生活中经常性的重要活动。本书从商文化祭祀遗存与周围遗迹现象的关系入手,把它们区分为宫室类建筑区域的祭祀遗存(庙祭遗存)、社祀遗存、手工业作坊内的祭祀或巫术遗存等九类。并对商文化分布区内的商文化先行文化和后继文化中的相关祭祀遗存一并进行了分类考察,结合甲骨卜辞、传世
本书收录石家河遗址近年来发掘新出土的240余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包括玉佩、玉铖、玉如意、玉管、大耳环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本书首次对河南省境内散存散见及近年新获的汉唐碑志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查、收集和整理,从碑碣墓志释录、相关研究及碑志拓片等三个方面着手系统研究,旨在对河南碑志文献集中著录加以补充。本书对于推动汉唐史和河南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秦汉时代有着长时间的繁荣和统一,日常家庭生活生活的到了极大地丰富,各种习惯和风俗也不断发展。秦汉时期丰富的考古发掘材料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家庭生活、日常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书通过整理相关的考古发现,尝试揭露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社会史、风俗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包家梁子墓地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本次共发掘墓葬199座,其中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墓葬180座、宋明墓葬19座。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多为南北向,少量东西向,各类墓葬夹杂分布,未见明显分区,常见2~5座墓葬成组分布,排列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