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荒野:荒漠中的生命之美》主要描述生活在以新疆为代表的边缘荒漠地带的物种的生存现状和生存智慧。通过展示这些植物和动物面临的生存压力,以及在旷野中所接受的生存极限挑战,体现它们与大自然相互借位、相互争夺、相互成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一幅绮丽的荒野生存画卷。这些物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荒漠区生物在大自然和以人类为主导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历代词籍选本叙录、珍稀版本汇刊与文献数据库建设(16ZDA1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对千年词学史上的词选本进行了梳理,分为五部分,如唐宋词选、明代词选、清代词选、清代女性词选,以及附编民国女性词选,并对历代词选分别作了深入的专题研究。本书既有词史研究也有文献考辨,既有个案研究也有系统研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日本平安朝是个才女辈出的时代,从十世纪中晚期开始,宫廷才女们用女性文字假名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日记、随笔、物语作品,是日本国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本土文学、文化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女性并不是不能创作和歌,她们大多还是歌人,甚至有歌集传世。在朝鲜王朝时期,17世纪开始也有女性用当时被称为女性文字的朝鲜谚
桑戈尔、乌塔姆西和塔蒂卢塔尔的诗歌都深深印上了各自祖国以及非洲大陆的烙印,通过讴歌非洲历史和传统文化来唤起非洲人民的自尊和自信,在自我文化的寻求中获得对自己文化和价值的认同。他们都接受过法式教育,在双重文化背景中成长,熟悉法国文化,以法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诗歌创作,其诗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毋庸
本书以晚清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几部代表性作品的细读,考察晚清的知识精英们如何努力学习现代的历史观、科技观、时空观,并将其运用于探索未来、太空、心灵等未知事物,由此发现:他们梦想着汲取新知以革新本土文化,同时以本土智慧批判并超越殖民主义。这一融合中西的努力将他们引向对大同世界的描绘,而这些描绘中种种出人意表的奇异情
本书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国际关系的关联性语境中,展开跨文化、历史与区域研究的对话;体察旗人在时代语境中经历的情感、思想、身份认同与美学追求的嬗变,阐发旗人文学的普遍性意义。百年的蝉蜕蝶变,敞开旗人的叙事与抒情、心灵世界与精神空间,从国语骑射到满汉一家,从旗民分治到中华民
本书是一本散文诗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辑乡村的颜色,第二辑怀念是一种光芒,第三辑地层深处,第四辑,再见诗坛。收录了《开春的土地》《二月的情绪》《秋日黄昏》《失眠之夜》《渴望阳光》《周末,我们走向舞厅》等作品。
《诗经·豳风·鸱鸮》四章章五句。《鸱鸮》全诗以鸟拟人,或谓『禽言诗』之祖。本书从中国、日本、韩国现存历代《诗经》三百贰拾余种注释和研究著作中搜集整理《鸱鸮》诗的注解和评论,是对《鸱鸮》诗的汇注汇评。全书分总说、句解、章旨、集评四部分分类汇解;按语加在每一部分后,内容主在归纳、条理纷纭之说,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以便读者能
《东方文学史通论》是我国一部由个人著述的东方文学史著作,运用比较文学及区域文学、世界文学的观念与方法,从文化学特别是审美文化的立场出发,将东方各国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区域予以把握,寻求区域联系性与内在统一性,建构了严整独特的东方文学史体系,实现了东方文学史著作由以往的社会学模式向文化学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