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
本书以环境史、区域社会史为视角,从水资源环境变迁、行政区划分割性与淮河水系整体性矛盾、利益驱动机制与水事纠纷问题产生的内在逻辑入手,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的进程、动因、表现及其特点,研究了淮河流域水事纠纷的产生、类型及预防和解决,剖析了安徽霍邱城西湖围垦纠纷及其解决这一典型个案,总结了有利于
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水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数据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水文学、水动力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流溪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研发了一套流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揭示了流域—廊道—河段多个维度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以及生态
《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实验》主要为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而编写。全书共36个实验,涵盖环境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污染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生物净化、生物监测、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相关实验及操作。本教材内容丰富、新颖,理论和实操性兼备,既可作为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
本书主要分为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要求和实验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及操作要求;第二部分为5章,每章5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分离纯化与培养保藏、环境微生物的培养、现代分子微生物学技术和环境微生物的应用。本书内容由浅及深,实验的综合水平、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渐提高,
复杂电磁环境作为现代战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论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尤为迫切。本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三部分: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复杂电磁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基于过程的电磁环境表象、本质和应用认知以及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理论;关键技术部分介绍复杂电磁环境一体化构设和多维评估关键技术;实践应用部分介绍复杂电磁环境在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一带一路”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六大SDGs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六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
本书共分8章,详细论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振动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了这些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及影响;简要介绍了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改善农田水肥管理、优化草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农田和草地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土壤固碳量。本书通过梳理全球碳市场农业项目减排固碳方法和规则,阐明了国内开展此类项目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适用于碳市场的农业减排固碳项目监测和核算方法,提出了保护性耕作、可持续草地管理、农田氮肥管理、稻田节水灌溉4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