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诗歌场域中常谈常新且至关重要的诗学话题,其嬗变轨迹与诗歌发展自身的脉络、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等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二者的关系一直处于错综复杂、变动不居的状态,每一种变动状态与路向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诗歌发展态势和诗歌风貌。新媒体的出现,使新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发生了系列显著变化。本书从界定新媒体的
六朝以来,佛教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人士所接受,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亦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突出表现为在志怪小说中衍生出以“称道灵异”为主旨的佛教灵验类小说。然而,作为唐前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佛教灵验类小说在以往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中却相对薄弱。本书通过史学、宗教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和沟通,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六朝佛教灵验类
本书分为中国现代小说和中国当代小说两编,全书内容的章节安排主要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纬。在篇目的选择上,本书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涉及的主要小说家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还包括当年引起较大反响或21世纪以来出现的新作品(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主)。在具体内容安排上,每章包括作家简介、作品导读以及课后习题三部
《小说新论》是中外第一部将微篇小说置于整个小说发展的大背景上来进行定位分析的小说理论专著。从宏观到微观,体现了相当的理论穿透力和难度系数。该书从辨析梳理小说的观念与基本要素入手,对微篇小说的源流、特征、创作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与总结。原创性地提出了契合微篇小说的冰山型人物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类型人物典型人物理论的窠臼
本书是作者继《故事法则》之后,以古今中外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为实例,讨论具体案例中故事学发生原理、运作机制的专著。内容包括《西王母形象变迁与“层累造史”的减法问题》《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梁祝故事是怎样结尾的》《刘三姐传歌路线》《端午的恶日传说与辟邪法门》等。
21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处于现代转型不断加速的关键时期,全球化、市场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国乡村。中国乡村成为多种文化碰撞融合之地,乡村日常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中国乡土小说创作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生长出与众不同的、令人兴奋的新的特质。《新世纪乡土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
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
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
戏曲是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民间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戏曲的俗文学特色、戏曲与其他俗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等。本书以集刊论文的形式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