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微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板块构造学、地形地貌学、洋底动力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等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典型构造带尺度下对微板块的地形、重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一套空前精细的全球微板块划分方案。本书还着重展示了特提斯构造域、中亚造山带、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北美克拉通的**重磁成果,探讨
板块俯冲带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它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地球的宜居性演化起了重要作用。《板块俯冲带》阐述了板块俯冲带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总结了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论述了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明了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提出了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就
现代地质学是在传统地质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了全新的地球观,对地质作用有了全新的理解,已经被现代化技术武装,正在走向全面数字化。本书以讲义的形式写成,共分十讲,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现代地质学的特点和地质学的起源,对矿物、岩石、地质作用、构造地质学、地质年代学的关键知识点做了阐述,对中国地质做了简介,并介绍了地质学家的思维
本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的主要成果之一。澜沧江德钦段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山高谷深,活动断裂密集,岩体结构破碎,地质条件复杂而脆弱,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本书采用高精度遥感、无人机航测和地面调勘查等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成灾机理及风险防控研究,解决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问题,
本书系统地阐述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和沉积岩岩石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进展等。本书在重基础、重实用的前提下,融入新成果,合理安排各章节的内容,既包含了作者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也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本书收集了我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学科领域知名学者2020—2021年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上刊登的“学科发展十年进展”系列论文,共33篇。全书较全面、系统地综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1—2020年)我国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及其相关学科以及技术、模拟领域(如微束微区原位分析、高温高
本书从理论、方法到应用系统地介绍火成岩成因,主要内容包括熔体结构理论及其岩浆过程中的应用、实验岩石学与相图、岩浆的演化过程、超基性岩成因(形成与演化)、基性岩成因、中酸性岩成因、岩浆作用物理学、火成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工作方法、应用岩浆岩石学。
本书从岩土空间、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信息技术等多个角度,介绍武汉市近十年来在城市地质调查方面开展的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取得的成果。本书内容突出地质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清洁能源利用、地质环境安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其他城市开展类似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构造带,其中俯冲带是地球圈层物质和能量传输的纽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内部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最为关键的场所。板块俯冲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岩石圈形成和破坏的主要场所。《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概述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地质产物,探讨
本书在现代与古代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全球多条典型曲流河段,遴选大量复合点坝考察样本,细致分析曲流河复合砂体的内部构成级次、充填样式、空间分布及定量规模特征;对复合点坝和侧积体进行分类,并统计不同类型复合点坝和侧积体的分布概率;研究复合点坝和侧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分布样式特征,进一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