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出发,利用地面调查、野外试验、遥感观测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水土流失及其环境因子调查和分析,构建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数学模型。以ArcGISEngine组件为基础,在微软的.NETFramework4.0下,用C#语言设计与开发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型系统,完成大中尺度流域(区域)水土流失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畜禽有机肥安全利用的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畜禽有机肥质量特征,重金属、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典型污染物在农田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基于污染物阻控的有机肥生产工艺优化技术,基于农田土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机肥合理施用技术和案例,还介绍了当前有机肥生产的主要技术工艺。
本书是一本服务于土壤野外调查的工具书,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包括野外装备清单、剖面位置描述、成土条件描述、形态特征描述、采样与分析方法。
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及保护土地资源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本书系统介绍农田植物截留,植物水分消耗特征,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降雨、上方来、土壤及地形对坡地物质传输影响,碎石覆盖、秸秆覆盖和植被种植条件下坡地物质传输特征,土壤结构改良与坡地物质传输的关系,植被过滤带控制水土养
本书采用水文地质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多期次遥感监测和数据解译、场地试验、非饱和带-饱和带多水平监测与水盐运移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和演化规律、非饱和带水盐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地下水咸化和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等进行系统与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盐渍化特点,研发基于碎石毛细屏障的物理改良技术和土壤藻
本书以云南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通过室内宏微观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和图像处理方法,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云南红土的UU、CU、CD三轴剪切特性、直接剪切特性以及渗透蚀变特性和酸雨蚀变特性,阐明了干湿循环作用对云南红土工程性能的影响。
本书以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为基础结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青海大学等单位的**研究成果,为土壤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提供指导。全书共分5章。第一章介绍土壤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常用工具、设备及注意事项;第二章讲解土壤剖面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剖面的挖掘与修整和土壤剖面发生层划分与性状观察
本书是在系统总结“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以往相关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本书主要包括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近期研发的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及其养分缓控释和稳定性作用机制,专用作物新产品配制、高效施用技术及
同位素技术具有示踪、整合等多种功能,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有效的、常用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土壤、生态、环境、地质、考古、食品溯源、医学等诸多领域。本书介绍了同位素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方法及误差来源、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碳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全书共分5章。第一章概述同位
土壤结构是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土壤微形态学提出从微观尺度研究原状土壤组成与结构,为土壤结构-成因-功能互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本书介绍了土壤微形态学概念、方法、发展历程,并结合作者亲身研究实践总结了土壤微形态学在考古、土壤发生、土地质量维持、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系统保育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本书包括土壤微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