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
本书所讲的华夷关系是指以中国、华夏正统自居的唐王朝与四夷的关系,讨论的华夷政治关系,也就是以唐王朝为中心,唐王朝与四夷之间建立的政治关系,属于华夷秩序的范畴。以往关于唐代华夷关系的研究,中国学者多是从民族关系或民族史为出发点,追述唐代民族发展以及边疆的形成。国外学者主要是从世界史或国际关系为视角探讨唐代东亚秩序,这种趋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本书又可称为《两汉长者研究》,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证了两汉长者的认定条件;二是梳理了两汉长者群体修身齐家、爱国亲民、清正廉洁的政治理想、从政理念、家国情怀及实践,分析了其孕育、发展的社会因素,阐述了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三是分析了两汉长者对乡里基层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深厚
本书是考察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生活与谋生的学术专著。本书以方文和朱彝尊的经济活动为个案,探讨易代之际,社会矛盾复杂、文化多元的环境下遗民文士的不同选择及其社会影响。明清易代后,桐城方文坚守遗民节操,以行医授徒求取生存。他和许多遗民和入仕新朝的文化官员保持密切关联,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文化归属。方文矢志不移,用一生的代价完成了一
本书是研究民国政党政治的学术专著。书稿在介绍近代西方的政党与主要政治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清末政党与政党政治观念的传人与民初政党政治思潮的兴起和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基本理论,探讨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思潮的理论价值与局限。
明清云南实施科举制度对于云南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云南社会融入中央王朝主流社会意义重大。科举制度的实施,稳定了云南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及各民族,而整理这些重要的科举文献,并按照年代的顺序进行编年,能使人对科举政策、科举法规、科举观念一目了然,在直观的年代顺序中,更能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首先是
科举制度的实施场所——“贡院”,何以在考官与举子的笔下成为“棘闱”?考官与举子,在他们所谓的“棘闱”的空间里,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产生了怎样的互动?由此,表征着“礼乐”“求贤”的科举考试,实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行动?本书借助空间社会学、心态史学等理论,在研读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空间的建筑学原理,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
吴妙静、黄惟德和李晚芳三位女性均为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顺德原属南海县管辖,明代景泰间设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中心地。吴妙静生活在宋代,成长于官宦之家,为未婚夫守节至死;黄惟德生活在元末明初,为明代宫廷女官,终身未婚;李晚芳为清前期普通人家的女性,相夫教子、著书立说。宋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开发日趋成熟,粤商的崛
《中国监察制度史稿/博士生导师学*文库》从先秦到民国时期,以二十五史等正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为依据,按照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及制度萌芽产生、发展而臻于完备与重大流变再造等,在这一历史性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趋势,将中国古代监察的法案与制度之变历史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7个阶段,并从历朝监察思想渊源、监察体系概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本书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