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脱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课――“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的讲稿。在这门课的讲台上,既有教龄数十载、造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庐、思想新锐的年轻学人;每人虽然只讲一次,但可以根据各自的专长,选择最拿手的题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华。学生们也可在一门课上大开眼界,领略不同的授课风格、治学理路,与中文系几代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当人们谈论“文学性”时,主要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或结构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文学的文本形式、表现对象,二是从中国传统文论出发,探讨文学的形象、风格、个性、韵味等。这两个方面都对“文学创造力强弱”“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创造的个体化理解世界”等命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本书意在突破中西方
本书是一对中国父母于1993年至1998年六年间写给在美国读书的孩子的159封家信结集。信中的话题涉及孩子在美国学习期间的安全、健康、生活、学业、交友乃至恋爱等几乎所有方面。这些信,从父母的视角,记录了孩子从对异国环境的陌生到适应,从在家靠父母到生活自立,从面对学业挑战到获得博士学位,从青春萌动到收获爱情,从单纯青涩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吟诵伴随古典诗文的创作而产生,古诗文的韵味、感情通过吟诵的抑扬顿挫得以真切地传达体现。作为中华学人传统的读书法,吟诵历史悠久,代代相传。《BR》郭广伟教授早年师从国学大师吴汝纶先生的得意弟子徐仰仪先生学习诗文吟诵,后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南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亲聆过唐文治、冯振心
汉魏时期诗赋由诗言志、赋体物转向诗赋缘情的嬗变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书稿认为是曹植诗赋真正突破了言志的藩篱,由言志或者志不获遂的忧伤转而为缘多种情感而发,且在爱情、友情、亲情诗赋的创作上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具有典范意义。书稿梳理了先秦至汉魏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认为鸿都门学、人物品评、纸张的渐次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的第五卷。本卷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回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维度: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欧美文学译介及研究出现“井喷”现象及新时期欧美文学热潮中现代派文学大受欢迎的原因;阐释我国欧美文学阐发研究的特点、类型与基
本卷主要是对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性与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理论意义上的解说。这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部分。本卷通过十个问题,从理论上梳理了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研究的必要性、“中国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经验教训,并揭示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百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
本卷着重于考察清末民初(1840-1919)欧美文学最初的译介之中国化进程,通过十四个问题讨论了几个主要议题:一是阐明清末民初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革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译介“需求—契机—机制”的形成过程;二是讨论晚清文学译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核心观念与代表人物,三是分析和评价晚清文学译介的策略、效果与市场机制影响
文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尚未经过系统地理论训练,但已有一些文学史知识。本书是一本较新的教材,除了系统讲述文学基本问题外,还讲授了重要的批评方法。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编是文学的结构,主要从文学的过程着眼进行分析;第二编讨论文学基本问题,包括文学语言、文学叙事、文类、隐喻等偏文学内部因素,以及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论述的合辑,分为文化交流、文化自信和国学精粹三个部分。包括:老子在欧洲、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中国文学在德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