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商法研究文丛》典藏本第十一辑、卷收录的主要是王利明教授自2021年2月1日《民法典》生效实施后撰写的系列学术论文。本卷内容涉及民法总则、人格权、物权、合同、婚姻家庭、法制建设、法治人才培养,新时代自主法学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关数字经济与数字权益的论述,内容丰富全面,具有时代性、本土性。
本书通过对架构这一网络法原初概念的重新理解,解释数字生产方式的出现如何推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和政策调整,架构不仅是规制性手段,也是生产性空间,集中代表了数字生产方式需要法律保护的核心利益,围绕这一利益诉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生产过程和控制过程的一体两面,以及互联网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内在逻辑。
该书重点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指南》(GUM)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法庭实验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四章主要介绍法庭测量、计量中的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其溯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与表征方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与步骤。第五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距离测量的示例:犯罪现场距离和枪械长度测量,说明不确定度的捕获和评定方法的使用;第六
律师辩护全覆盖与有效辩护是近年来刑事辩护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较多的两个方面,前者事关辩护权能否得到保障,后者事关辩护权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对辩护权“量”和“质”的追求是事关我国刑事诉讼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内容。本书是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辩护专委会2023年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的文字“再现”,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与经验丰
本书按照《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的篇章结构设计各个章节,涵盖了合同的一般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保全、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书从“条文主旨”、“关联规定”和“理解与适用”三个维度,逐条对《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的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注重理论与
历史中国何以在诞生之初即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在制度层面如何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通过历史中国的宪制实践,我们是否可以揭示一般宪制可能或必须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反思?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
本书由法学视角切入循环经济这一研究领域,从“理论前提—基本描述—法的价值—法律原则—核心立法—法律制度—调整机制”入手,展示并构造了具有系统性和自洽性的循环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为我国循环经济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书以中华法系司法案例为专题,从司法案例角度展现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审判全貌,旨在进一步促进案例法学的研究。本书精选20篇案例研究,分别从裁判方法和司法原则、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互动、习惯法和诉讼程序三方面加以论述,由主编撰写导读对中国古代案例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并有中华法系司法案例研究的文献索引附于书后。
本书立足法治国家、法治型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吸纳国内外宪法与行政法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宪法与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进行阐释,并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重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内容精当,简洁易懂。本书的特色之处在于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宪法与行政法相关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
我国《票据法》自1995年制定以来,已历经将近三十年。《票据法》自身亦存在诸多疏漏与不足,其修改势在必行。期间,电子票据的面世及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旧法规难以及时应对新情况。正是基于此种需求,本书试图对法德日英美五国票据法进行翻译,为我国《票据法》之修改提供比较法上的资源和借鉴。此外,学界既有的两本票据法汇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