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一项标准化考试。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2021年7月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修改、更换相关试题(涉及词汇语法等级、教学对象级别等相关题目)。本书是为考试编写的应试冲刺辅导用书,通过对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
本书在“语义语法”思想指导下,立足于汉语动结式的计算机解读,将传统结构主义方法同语料库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全书分为结果补语对谓词的选择限制研究,基于深层语义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对象研究,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库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对象与动结式句式分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表层句法结构的结果补语语义指向方向、指向范围与指向数量研究
“都”作为汉语中最受语法学家关注的两个词之一(徐烈炯,2014),历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都”也在汉语语法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称量化、任指性疑问代词、否定极项词等多个语法现象都有“都”的参与。本书以“都”为线索,对汉语的话语话题、全称量化、任指现象等多个语义、语用现象进行了研究,发掘了不少前人研究未曾注
《古汉语语法四论》是何莫邪先生198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同年年底这本论文的修订本在伦敦柯曾出版社出版。 全书结构包括致谢、导言和四个主体章节。导言中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语言学研究的态度、原则。认为研究任何语言都要有良好的普通语言学兴趣和素养;要有处理第一手材料的能力,研究古汉语
本书在冯胜利教授提出的语体语法(Stylistic-RegisterGrammar)理论基础上,结合副词的句法制图理论(CartographicApproach),提出:从副词的分类看,可以通过句法位置对副词分类进行判定,从句法VP层到CP层,由词汇性副词向功能性副词过渡,以全新视角解决了副词分类难的问题;从副词的词汇
汉语历史词汇研究中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理论认识和某些具体现象,需要结合实际材料,深入展开。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基础材料和严密的分析,通过如“‘保镖’保的是什么”等一些有趣的例子,总结汉语词汇和语法历史发展的规则,归纳分析汉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尝试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揭示汉语历史词汇变化的诸多细节,准确描写变化的过程以及促成
本书结合近几年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向,较系统地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教育学与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在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近年来研究和探讨的**发展动向;探讨了有效教学、教学后方法时代的文化现实主义和折衷主义、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描述法、“以评为学,以评促学”的教学评价观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一项关于国际中文教师基本知识、文化常识、职业素养及教学技能的综合性、标准化考试。《国际中文教师证书》是中心为所有符合国际中文教师标准并通过考试笔试及面试者发布的能力证明。本书对考生普遍关切的163个考试及行业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内容包括行业与证书,报考资格
完整复刻了此篇论文从选题到文献阅读、观点提炼、提纲生成再到文本写作的全过程。书中师生对话不仅演绎了真实论文写作教学场景,也通过对三位学生困惑的解答与错误的修正,展示了论文写作常见误区与纠正方法。 本书共分为九章、两个附录,共12万字,后期拟插入课堂笔记、重点提示文本框与本书作者的手绘插图。 本书较之于市面同类书籍的特点
写作者在论文写作中经常遇到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写作者要么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不出),要么写出来的论文不符合要求(写不好)。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实践,本书作者发现这些困难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其一,不了解论文写作的底层逻辑;其二,不知道怎样做好质量控制;其三,不懂得如何进行过程管理。 本书稿从“认识篇”“行动篇”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