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作为考察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制度篇,梳理翰林国史院的兴建沿革、基本职能等内容;下编文士活动篇,探讨翰林国史院在元代文学与制度之间的错综关系,是首部关于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代文士活动的研究著作。本书一方面再现了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时代风貌,并借以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新历史格局;另一
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
本书研究了1949—1966年的现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状况。政治与诗学的紧密纠缠,形成了这时期诗学理论与批评复杂而又单调的特殊光谱。《BR》本书从两个方面来切入因政治与诗学的矛盾运动而产生的特殊时代诗学光谱,即以阿垅、沙鸥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大转折中诗学家的复杂诗学思想调整和诗学体系回旋;诗学理论家在
本书是对清代说唱文学“子弟书”的专门性研究,在全面搜访、查阅公私所藏子弟书文本的基础上,考察和著录了国内外各重要藏馆和藏家收藏的子弟书文本,梳理和总结了以往的子弟书研究成果,发掘和利用了一批首次披露的子弟书文献资料。本书对现今所知的所有子弟书文本做了编目、版本考订、辑佚等工作;从内部而言,考证了子弟书的起源、名称、作者
本书作者为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教授。书稿以我国古代各个不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为文本分析基础,从体例流变、语言特征、韵律变化、创作思想等多个角度,将古诗历经的不同历史时段划分为萌芽、奠基、嬗变、繁荣、转折、蜕变、终结、裂变和温习九个过程,对它们进行了独特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新颖独特、系统严谨的
北宋诗学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以往学者大多从个案入手,孤立地探讨某个诗学现象或诗学人物、诗学作品,而忽视对北宋诗学的整体观照。《北宋诗学思想史论》从北宋诗学思想的成因、内涵、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的诗学风格及思想等方面入手,分阶段对北宋诗学的继承、发展进行详细梳理和深入阐释,完整再现北宋诗学思想的全貌。这对于北宋诗歌史的深入
任半塘先生《唐声诗》是音乐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独创“声诗学”,以极强的开拓性与前沿性,实现了唐诗研究路径与范式的突破,至今仍具示范意义。本书以《唐声诗》为研究对象,阐发声诗理论、挖掘方法资源、梳理学术公案、辨析相关问题,总结《唐声诗》的成就与价值,力图呈现20世纪唐代音乐与文学研究的历程与创获。
本书深入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人生智慧,语言生动、见解独特。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智慧的人,那么请赶快开始三国人生智慧的探索之旅吧。
“唐宋八大家”在当代国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不单在文学上垂范后世,在政治活动、个人生活、思想境界、艺术创作等方面,亦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古。本书“内篇”从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入手,全面呈现了“唐宋八大家”的生活、思想、创作面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全貌。“唐宋八大家”的很多文章读者都耳熟能详,都是古文的经
本书以四川当代散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时间来构建本书理论框架的同时,又以空间理论作为重要的辅助,既照顾了时间序列中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又兼及特殊散文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作家在四川当代散文史的突出作用,力图从历史维度对四川当代散文艺术进行学术梳理和理论研究,旨在探究四川当代散文之于区域性文学史的意义及其在审美文化系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