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企业及员工因其嵌入多边界、多角色、多关系冲突情境而极易陷入环境治理困境,难以实现亲环境行为自觉。本书创新从“伦理+‘利益—组织’分层”视角剖解企业环境治理的组织层与个体层困境形成机理与纾解机制,将企业环境行为、企业ESG绩效改善、空间利益分层、关系利益分层、可持续领导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等六类伦理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理论部分阐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之魂、传统文化之根和西方文化之鉴;下编实践部分较为详尽地研究了“美丽宜居背景下毕节试验区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等案例。这样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以点带面呈现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貌。在下编部分,尽管“生态地生活生产:贵州世居蒙古族的风俗风情”“贵阳市生态人文城
本书主要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溯因、方案制定、技术选择、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城市水环境概况、治理历程、治理现状,在自然与社会叠加影响下我国城市水环境的分区及其特征,涵盖问题解析、目标构建和整治技术筛选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并给出我国华北、东北、东南、南部、西南和西北六大地区的城市水环
本书共分绪论、基础理论篇、创新驱动篇、绿色引领篇、区域发展篇和展望几个部分。基础理论篇侧重于理论分析,在详细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创新驱动篇详细介绍了经济产业发展绿色化、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资源循环利用无废化、生态产品价值化、生活消费绿色化;绿色引领篇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综合、量化、动态的视角,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到绿色生产领域和绿色生活领域建设状况的评价,从全国层面到各省域层面的分析,立足国内和放眼国际的比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 本书发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2021)、绿色生产发展
本书从区域概况和人口分布着手,介绍了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体系,从公里格网到国家和地区,定量揭示了绿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及其地域特征。
本书通过收集与分析广西近年的大气、水、土壤、噪声、海洋等要素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探讨广西生态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梳理国家和广西现有的生态环境标准,并分析实施这些标准时存在的问题,以构建切合实际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提升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是为科学评估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固碳效应而进行的初次探索。本书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土壤普查资料、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规模野外调查采样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的方法,对工程的固碳量、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并且在大量野外观测、实验的基础之
海岸带是陆域和海域生态系统的交界面,是集陆域和海域生态要素为一体的空间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生活关联性强,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与管理示范:大鹏半岛案例》针对长期以来海岸带区域在生态环境全要素质量评估、统筹监管方面存在碎片化突出、系统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由党和政府总揽全局,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环境保护纲领进行战略调整,为全社会走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发展之路提要钩玄;大众媒介作为环境公共治理的一支社会力量,通过揭示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生态价值冲突,凸显产业资本逻辑与生态伦理思想、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思想之间的价值背离现状,从而开启了广阔的环境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