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不但张扬个人的自尊、自主、自强,也代表着一种不同于两千年中国法制传统的“现代”政治制度,它所依托的话语体系,既需要融合我们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对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严峻挑战。当意识到必须以一种近乎全新的政治法律制度迎接人权时代的来临时,我们必须审慎思考自己脱胎换骨、破旧立新的方式。本书为第24卷,包括人权基
本书首先梳理了公共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学科特征与研究途径,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介绍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管理的运行、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以及公共管理的伦理、责任与监督;最后介绍公共管理的热点与发展,由此构建了一个清晰、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公共管理的对象是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以及性质、形式多样的公共组织自身。本书在充分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充分反映中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政府”是政府适应信息时代治理和服务需求的自我改革和创新。过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导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已不能适应政府整体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如何从机制上打破条块分工带来的碎片化建设模式,是“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关键。本书即以广东省数字政
帝国的特征是什么?帝国秩序潜藏着怎样的风险,又提供了哪些机遇?突然之间这些问题不再仅仅具有历史学意义。当今世界,美国所拥有的主导地位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威胁。规则由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制定,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只管服从规则就是了吗?还是说存在一种连华府也不得不屈从的统治世界的逻辑呢?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在此书中向我们阐明,帝国如何
《政治人类学评论》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治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内第一份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本书为第12辑,收录了4篇博士论文,内容分别涉及移民治理、救灾政治和村庄网络空
本书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民族福利制度供给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联,既关注制度层面的结构特征及实施过程,又关注个体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特征,讨论制度背景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双向关系,突出民族福利制度的实施对民族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表明我国当前的民族优惠政策是符合新时
无论规划还是公共政策与行政,都不断地受到复杂、分裂、不确定和全球化进程的挑战。传统方法无法解决棘手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探索新的理论与实践。《BR》在整合已有理论和案例研究之后,本书的作者们认为,协作式决策是一种**分裂与冲突的、用于制定政策方案并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大方法,因而提出了能赋予实践意
员工参与作为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已成为国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策略,并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系统的员工参与制度体系,学界对员工参与的研究也较为充分和多元化。由于我国独特的工业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特点,我国的员工参与更多的是表现为一套企业民主管理的话语和制度体系,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这套体系一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以适
本书以突发事件下的疏散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物理学、管理科学、安全科学、交通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揭示突发事件下行人疏散的典型行为机制,如三维水平垂直摆动机制、自减速行为机制、不可视行为机制等,并构建突发事件下的三维行人疏散社会力模型。基于该改进的三维社会力模型,分别针对房间区域、校园建筑物区域、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