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近30多年来成因矿物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以矿物发生、发展、消亡和变化为主线,阐述矿物个体和系统演化的过程和条件;依据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矿物组合、矿物种属和矿物特征,论述矿物标型的科学内涵,并提供大量研究资料;从成分、结构、流体包裹体和矿物相平衡等多个维度,介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
计算矿物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建立和发展依赖于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的进步。不同于实验矿物学从测试结论反推理论模型,计算矿物学可根据已知矿物模型计算理论模型的理论值,或预研推测未知模型及其相应参数。目前,国内外计算矿物学的相关论文很多,但其发展仍滞后于实验矿物学。考虑到矿物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化学等相关从业人员的物理学和计算
《海泡石工业应用技术》共分4章。第1章海泡石概论,主要介绍了海泡石的基本信息、性质与化学组成,海泡石的国内外应用现状。第2章海泡石预处理研究,从海泡石的性质出发,讲述了海泡石的提纯、改性和功能化方法,还详细介绍了海泡石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第3章海泡石用途,主要详细讲述了海泡石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海泡石吸附性能应用
本书主要围绕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矿床的成矿主控因素及其成矿差异性这一科学问题,选择该时期镍钼多金属和重晶石两个典型矿床,系统开展地质学、岩石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讨论矿床成因,再进一步综合整理前人对磷、钒等矿床的研究成果,创新地提出三元(生物-热水-海水)叠合成矿
刘嘉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山地质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2021年正值刘院士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周年之际。六十年一甲子,刘院士勇攀科学高峰、带领中国火山研究走向世界、让公众认识科学。为进一步了解和弘扬刘嘉麒院士的业绩和学术思想,刘院士的同学、好友、学生纷纷回忆了与他一起学习、工作、生活的种种过往。纪念文册编录收集了39篇文稿,
本书作为《中国关键元素地球化学丛书》之一,提供了锂、铍、铌、钽、铷、铯、锆、铪、钪9个稀有元素和硒、碲、镓、锗、铟、铊、锶、钡8个分散元素在全国岩石和土壤中的含量和时空分布特征,阐述了稀有分散元素与地质背景、地理景观和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关系,特别是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新能源电池材料锂资源形成的地球化学背景、富硒农产品土壤地
本书以白云岩成因为研究背景,详细地介绍了塞卜哈白云石化、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热液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玄武岩淋滤白云石化及生物成因白云石化等多成因模式下的矿物岩石组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并以四川盆地广安构造的石炭系和二叠系茅口组的白云岩成因为例,对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本书是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研究编写的,利用了岩心及其相关测试分析、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等资料,以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阐述了废黄河口区域第四系分布范围、物质组成、堆(沉)积厚度、空间变化、形成环境,建立了区域第四纪地层层序,分析了古地理环境及演变规律;探索了
本书是华北陆块本溪组的研究专著,核心内容是运用本溪组的沉积作用、下伏碳酸盐岩的古岩溶作用和铝的富集作用三者协同演化的思想,在深入揭示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基本特征、本溪组形成时期的沉积构造环境和古岩溶形成本质的基础上,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