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改革开放40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办学历程中的重大新闻,以期从泛黄的新闻纸中找寻西南交大成长的印记,找寻中国高等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足迹。
本书分为神话思维与历史思维、三才思维与三代文明、上古歌谣与智慧化石、礼义文化与民俗属性、典籍误读与传承误区、楚汉文化与跨界传承六章,具体内容包括:女娲“造人”与盘古“造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史传典籍中的文化符号;诸子精神的定向误读;楚汉文化的交融等。
神话是关于宇宙自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的故事,它现实与想象相交织的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既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和激励作用;而其中凝练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更是孩子成长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 本书是从孩子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出发,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一本“中国神话书”。它收入上
中国散文小史》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着重于散文文类演进过程和轨迹的描述阐发,凸现了中国散文历史发展历程和特点,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颇具特色的专题史著作。本书一方面概述秦汉的史传之文与诸子之文、两汉辞赋与六朝骈俪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国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论争,如六朝的文笔
本书并非一般的留学行纪,而是一本关于(思想)"出发"和"离别"的散记。 虽然描写“文化震荡"的书已经不少,关于留学生活的各种记载也不鲜见。但是本书作者力图把三种有关"留学文学"的要素综合在一起,借用这个题目,说明去往异国对于一个青年学者人生的意义。这三种要素是:1.旅行和人生的关系,2.学术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历史,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修订本)》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的西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唯美—颓废的现代都市文学和电影这三大领域构成的现代都市文化对海派小说的影响为线索,探讨海派小说在文学观念和主题上表现出的独特的精神特征,剖析海派文学赖以生长的特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土壤,特别是西方现代都市文化介入二三十年代的上
《不必等候炬火》为批评文集,共分三辑。1辑是对新世纪文学现象与创作态势的整体分析,通过对70后、80后小说创作现状的全局性概览和评析,从代际、雅俗、文体等角度揭示了新世纪小说艺术发展动向与流变。这是对文学格局的形成、热点文学现象、小说创作的变局等方面的总体性研究。第2辑是年度文学评述。以一年为周期,切入六年来中国文学的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的写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经验性和系谱性的方法,这体现在从林传甲到钱基博等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者的著述中,这种情形到了1920年代后有了大的转变,西方学术思潮的引入改变了文学史的研究观念,即文学史研究由传统的经验性谱系性研究向本质主义研究过渡。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开了这方面的先河,建立起其本质主义加进化论的文
本辑《斯文》分列特约传稿文体研究大视野域外散文研究散文研究文献考述聂石樵先生学术纪念专刊散文研究评述等七个栏目,文体研究是本辑的重点,分为文体源头研究、文体演变研究和从作品细读出发的文体研究,因为文体研究,不仅可以引领我们更深刻地切入古典文学之中,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段、审美情趣之产生,而且还可
陆贻典,明末藏书家、虞山诗派遗民诗人。年少时,即笃志于坟典,学问极有根底。博学工诗,弱冠后与里中诗人吟咏结社,刻《虞山诗约》论诗谓法与情不可缺一。又工书法,尤长汉隶。精校审、富于藏书,多善本。入钱谦益门下,又与毛晋结成儿女亲家;对冯班、孙泯自诗集,皆搜讨佚编,并为之刊行,明亡后频频出入于牧斋红豆庄、遵王述古堂、毛晋汲古